水温回升鱼病易找上门?3 招管好养殖池塘,鱼少生病长得快

开春后水温一回升,咱们养殖户既盼着鱼能多吃点、长快点,又怕 “麻烦” 找上门,水里的病原体跟着活跃起来,稍不注意鱼就会生病;加上天气忽冷忽热、偶尔来场强降雨,池塘水质、设施都容易出问题。其实只要抓好 “消毒防病、精细管理、应对天气” 这 3 招,就能让池塘里的鱼少生病、长得壮,为全年养殖打好基础!​

一、先给池塘 “消消毒”,拦截病原体

水温升到 15℃以上,水里的细菌、寄生虫这些 “小坏蛋” 就开始繁殖了, 一旦池塘环境不稳定,它们就会趁机 “攻击” 鱼群,轻则鱼吃料减少,重则大面积发病。所以第一步必须做好消毒,给池塘来次 “大扫除”。​咱们常用的消毒药是 “含氯制剂”,这类药能有效杀灭水里的细菌、病毒,还不会对鱼造成太大刺激。要注意不管是平时预防用药,还是鱼生病后治疗,都得记住不能乱用药,要选国家批准的正规渔药,包装上有 “渔药登记证号”,不然鱼吃了有药残,不仅卖不出去,还会污染池塘水。

二、让鱼住得舒服、吃得健康​

水温回升后,鱼的活动量、食量都在增加,这时候养殖管理不能 “粗放”,密度太高、饲料太差、水质不好,都会让鱼 “闹脾气”,不仅长得慢,还容易生病。做好这 3 个细节很关键:​

适当 “减密度”:如果池塘里的鱼太密,比如每亩放了 1000 尾,鱼会抢食、抢氧气,还容易互相摩擦受伤,可以根据鱼的大小调整密度:​小鱼苗每亩最多放 800-1000 尾,成鱼每亩减到 500-600 尾,要是养的是草鱼、鲢鱼这些生长快的品种,密度还得再低些。​要是密度实在太高,可以分塘养殖,把一部分鱼转到其他空池塘,让每尾鱼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减少应激反应。​

喂 “优质饲料”水温回升后,鱼每天的食量会从原来的 1%涨到 3%,这时候别喂劣质饲料。比如养鲫鱼就选鲫鱼专用料,养鲈鱼就选高蛋白的鲈鱼料,别用通用料,不然鱼吸收不好,会拉更多粪便污染水;少喂勤添减残饵,每天喂 2-3 次,每次喂的量以鱼在 30 分钟内吃完为准,别一次撒太多,吃不完的残饵沉到塘底,会腐烂发臭,让水质变差。​

及时 “调水质”,好水质是鱼少生病的基础,怎么判断水质好不好?看水色:要是水呈淡绿色、淡褐色,清澈见底,说明水质好;要是水发绿、发暗,或者有腥臭味,就赶紧调。每周加一次新水,每次加 10-20 厘米深,别一次加太多,水温差太大鱼会应激;要是水太肥,可以泼点 EM 菌、芽孢杆菌,这些有益菌能分解水里的污染物,让水质变清爽。

三、盯紧 “天气变化”,避免突发状况​

雨前:看到天气预报说要下强降雨,提前 1-2 天做准备,绕池塘走一圈,看看塘埂有没有裂缝,增氧机的电线、架子牢不牢,排水口通不通。然后把增氧剂、抽水机搬到池塘边,万一雨后鱼缺氧,能马上用。​

雨中:下雨时别闲着,多去池塘边看看,要是雨水下得大,池塘水位涨得快,赶紧打开排水口,把多余的水排出去,别让水漫过塘埂​。下雨时水面温度低,会和底层水对流,底层的缺氧水翻上来,鱼容易浮头。这时候赶紧开增氧机,要是没有增氧机,就往水里撒增氧剂,救鱼的命。​

雨后:雨水会让池塘水变浑浊,还可能把酸性物质冲进水里,先测下水的 pH 值,要是偏酸,就泼点生石灰调节。雨后鱼的食欲会下降,喂料时可以在饲料里加少量维生素 C,帮鱼恢复体力,减少应激。​

水温回升后的池塘管理,核心就是 “先防病、再精养、应对好天气”。咱们养殖户只要把这 3 招做细,消毒到位、密度合适、饲料优质、水质清爽、天气突变早准备,池塘里的鱼就会少生病、长得快,等到收获时,不仅鱼的品质好,卖价高,全年的养殖风险也能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