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肉鸡换季时注意事项有哪些?
- 养殖技术
- 1天前
- 11热度
咱养肉鸡的,心里就一个盼头,盼着鸡能长得快、少闹病,等出栏的时候个个圆滚滚、壮实实的,这样才能卖个好价钱。可有时候真让人犯愁 ,明明每天饲料拌得匀匀的、喂得足足的,鸡群就是不给力,要么长得参差不齐,要么动不动就出毛病,要么拉稀溏便止不住,药没少喂,功夫没少费,还是不见好。其实啊,不是肉鸡难伺候,是咱没抓准四个关键小细节,导致肉鸡在养殖中出现这种情况。今天我就把这四点详细分享出来,让你家肉鸡从头养到出栏,顺顺利利少出岔子!
一、垫料要 “干爽清洁”,肉鸡才不踩 “病坑”
育雏期:刚出壳的雏鸡怕冷,垫料不仅要软,还得能帮着保温。最好用干燥的禾杆,比如稻草、麦秆做垫料,禾杆间隙大,透气性好,不容易闷潮,还能锁住热量,帮雏鸡保持体温。铺的时候别太薄,厚个 5-8 厘米,要是发现局部潮了,赶紧换一块干禾杆,别让垫料整体变潮。
中大鸡阶段:等鸡长到中大鸡,虽然比雏鸡耐寒,但温度低于 18℃时,也得给垫料 “加层衣”。可以在原来的垫料上再铺 3-5 厘米干禾杆,一方面能增加保温效果,避免鸡受凉;另一方面,厚垫料能减少鸡脚直接接触地面,防止地面太凉或太硬导致鸡脚受伤、感染。不管哪个阶段,都要定期检查垫料,发现发霉、发臭的,一定要全换掉,保持垫料干爽清洁。
二、减少 “应激反应”,别让鸡 “受惊吓生病”
肉鸡的胆子小,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它 “应激”,比如突然的大声音,像鞭炮声、机器轰鸣、转群、打疫苗、断喙,甚至天气突变降温,这些都会让鸡紧张,一紧张抵抗力就下降,很容易生病。咱们要做的就是 “少折腾、早预防”:
避免不必要的 “惊扰”:平时在鸡舍附近别大声喧哗,别随便进鸡舍抓鸡、来回走动;转群、打疫苗、断喙这些必须做的操作,尽量安排在晚上,操作时动作轻一点,别追着鸡跑,减少鸡的恐慌。
提前用 “抗应激药”:在转群、打疫苗、断喙前 1-2 天,给鸡的饮水中加抗应激药物,这些药能帮鸡缓解紧张,增强抵抗力,就算遇到刺激,也不容易应激生病。另外,秋冬季节天气突变降温时,除了给鸡舍保温,也可以加电解多维,帮鸡扛住 “冷应激”,避免受凉感冒。
三、控好 “育雏温度”,鸡长得快还少生病
育雏期的温度是 “命门”,温度合适,雏鸡吃得多、长得快;温度不对,要么受凉得呼吸道病,要么打堆挤死。判断温度合不合适,有两个简单方法:
用温度计 “测”:把温度计挂在和雏鸡同一高度的地方,别挂太高或太低,不然不准,秋冬季节育雏第一周,温度要控制在 35-36℃;从第二周开始,每周降 2-3℃,比如第二周 32-33℃,第三周 30-31℃,慢慢降到 20-22℃,别一下子降温太多,让鸡有适应过程。
2. 看鸡的 “反应”:如果雏鸡扎堆挤在一起,还发出 “叽叽” 的尖叫声,说明温度太低了,赶紧升温;如果雏鸡分散在鸡舍各处,张着嘴喘气、扇翅膀,说明温度太高了,得降温;要是雏鸡均匀地分布在垫料上,安静地吃食、睡觉,不扎堆也不喘气,那就说明温度正好。平时可以把温度计和看鸡反应结合起来,确保温度合适。
四、控制 “养殖密度”,别让鸡 “挤着生病”
有的老乡想多养点鸡,就把鸡舍塞得满满当当,结果鸡挤鸡、鸡踩鸡,问题就来了:一是鸡长得不平衡;二是鸡多了,呼吸产生的氨气、粪便产生的臭味多,空气里有害气体超标,鸡容易得呼吸道病;三是秋季湿度大,密度大了湿气排不出去,还容易滋生大肠杆菌、球虫这些病菌,疾病传播得特别快。
所以肉鸡的密度一定要控制好,一般每平方米养 10 只左右就行,比如 10 平方米的鸡舍,最多养 100 只。要是鸡舍通风好、面积大,最多也别超过 12 只 / 平方米,别贪多挤着养,不然看似多养了,最后生病死亡的多,反而亏了。
总结:老乡们,养肉鸡不是喂饱就行,而是要抓好垫料、应激、温度、密度这四个细节,只要把这四点落实好,你家的肉鸡肯定能长得壮壮的,到出栏时个个分量足,卖个好价钱,养殖也少受累!要是在操作中遇到具体问题,比如不知道怎么判断温度、选哪种抗应激药,也可以多跟有经验的老乡交流,或者找兽医问问,把细节做扎实,养殖准能顺顺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