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发生非洲猪瘟时该如何处理?科学应对是关键
- 养殖技术
- 1天前
- 11热度
非洲猪瘟作为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动物疫病,一旦在猪场发生,不仅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对区域内的生猪产业造成严重冲击,甚至引发公共卫生领域的连锁反应。因此,掌握科学、规范的处理方法,在疫情发生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是每一位生猪从业者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也是保障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防线。
一、第一时间确诊与上报,筑牢疫情防控 “第一道关卡”
当猪场出现疑似非洲猪瘟症状时,首要任务是快速、准确地完成确诊与上报,这是后续所有处理工作的前提,也是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一步。部分养殖户在发现猪只异常后,可能因担心经济损失而抱有侥幸心理,选择隐瞒病情或自行处理,这种做法不仅会延误最佳防控时机,还可能导致疫情在猪场内部及周边区域快速蔓延,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二、全面开展猪场封锁与隔离,切断疫情传播途径
疫情确诊并上报后,当地畜牧兽医部门会根据疫情情况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并对疫点实施封锁。养殖户需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封锁措施,在猪场周围设置明显的封锁标志,严禁人员、车辆、畜禽及畜禽产品进出猪场,同时禁止与生猪养殖相关的用具、饲料等物品流出,从空间上切断疫情的传播链条。
三、科学实施扑杀与无害化处理,消除疫情传播源头
对于疫点内确诊感染非洲猪瘟的猪只,以及疑似感染的猪只、同群猪只,根据相关规定,必须进行扑杀处理,这是消除疫情传播源头、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措施。部分养殖户可能会对扑杀工作存在抵触情绪,认为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从整体防控大局来看,及时、彻底的扑杀能有效避免疫情进一步蔓延,减少更大范围的损失,同时相关部门也会按照规定对养殖户给予一定的补助,帮助养殖户降低损失。
四、强化猪场全面消毒,彻底清除病毒残留
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完成后,猪场需开展全面、彻底的消毒工作,这是消除病毒残留、防止疫情反弹的重要环节。非洲猪瘟病毒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如在低温环境下可存活数年,在粪便、污水中可存活数周甚至数月,因此消毒工作必须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确保将环境中的病毒彻底清除。
五、做好疫情解除后的恢复生产准备,保障产业持续发展
当疫点内的最后一头病猪扑杀后,经过至少 42 天的监测,且在监测期间未发现新的病例,经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对猪场环境进行检测,确认无病毒残留后,方可解除封锁。疫情解除并不意味着防控工作的结束,养殖户还需做好充分的准备,逐步恢复生产,确保猪场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营。
在恢复生产前,首先要对猪场的生产设施设备进行全面的检修和维护,更换损坏的设备和部件,确保设施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同时,要对猪场的环境进行再次彻底的清洁和消毒,特别是之前的疫点区域和可能存在病毒残留的区域,需进行重点消毒,并邀请专业机构对环境进行病毒检测,确保检测结果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步的生产准备工作。
切记要做好生猪引种工作。引种是恢复生产的关键环节,也是疫情防控的重点风险点。养殖户应选择从非疫区、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正规种猪场引种,避免从疫情高发区域或来源不明的猪场引种。引种前,需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备,引种后,要对引进的生猪进行隔离观察,隔离观察期不少于 21 天,在隔离观察期间,需定期对生猪进行健康检查和非洲猪瘟检测,确认生猪健康无病后,方可将其混入猪场的健康猪群。
总结一下
非洲猪瘟疫情的处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养殖户、畜牧兽医部门、政府相关部门等多方共同努力,严格按照科学、规范的流程开展工作。在疫情发生时,养殖户要保持冷静,不恐慌、不隐瞒、不侥幸,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造成的损失,保障生猪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