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采收后的管理误区有哪些?科学应对策略全解析!
- 种植技术
- 21小时前
- 5热度
葡萄采收往往被视为一个生长周期的终点,许多种植户在果实售出后便放松管理,甚至“放任不管”,导致树势衰弱、病虫害滋生、花芽分化不良,最终引发翌年产量锐减、品质下降。事实上,采收后至落叶前的40–60天,是葡萄树体恢复营养储备、构建越冬基础、完成花芽分化的“黄金窗口期”。此阶段管理得当,可为来年优质高产奠定坚实基础;若陷入误区,则可能造成“一年丰收、两年减产”的恶性循环。那么,葡萄采收后的管理误区有哪些?如何避免?

误区一:采后停止施肥,忽视“月子肥”
不少果农认为“果已收,肥无用”,采后即停施任何肥料。殊不知,此时树体因大量结果已严重透支营养,急需补充养分以恢复树势、促进根系二次生长、积累越冬贮藏物质。
正确做法:**采后7–10天内及时追施“月子肥”**。以速效氮磷钾配合腐熟有机肥为主,如每亩施尿素10–15公斤 + 硫酸钾15–20公斤 + 腐熟羊粪2–3吨。若根系受损或树势极弱,可先叶面喷施0.3%尿素 + 0.2%磷酸二氢钾,连喷2次,间隔7天。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指出:“采后施肥可使翌年萌芽整齐度提高25%,花序发育质量显著改善”。
误区二:忽视病虫害防控,任其“自然越冬”
采收后,果园湿度高、枝叶密集,极易暴发霜霉病、白粉病、褐斑病及螨类、叶蝉等。部分农户误以为“无果可保,无需打药”,导致病原菌和害虫大量繁殖,并以卵、菌丝或成虫形态越冬,成为翌年病虫害初侵染源。
正确做法:采后立即进行1–2次全园药剂清园。推荐组合: • 真菌病害:80%波尔多液300倍液 或 40%苯醚甲环唑3000倍; • 虫害:22%阿维·螺螨酯3000倍 或 10%联苯菊酯2000倍。落叶后再次喷施3–5°Be石硫合剂,彻底铲除越冬病虫基数。
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监测显示,规范采后清园的果园,翌年霜霉病初发期推迟10–15天,用药次数减少2–3次。
误区三:过早或过度修剪,削弱树体储备
有农户在采收后立即进行重剪,认为可“促发新梢、为来年打基础”。然而,此时叶片仍是光合主力,过早修剪会大幅减少光合面积,导致养分合成不足,严重影响花芽分化与枝条成熟。
正确做法:采后至落叶前**严禁大剪大锯**。仅可疏除过密枝、病虫枝、未老熟的嫩梢,保留功能叶片。冬季修剪(落叶后至萌芽前20天)才是整形修剪的主窗口。若需更新枝组,应在采后轻摘心控旺,而非直接剪除。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强调:“采后保留足够叶幕是保障营养回流的关键”。
误区四:忽略水分管理,旱涝不调
采后遇旱不浇、遇涝不排,是常见疏忽。持续干旱会导致根系早衰、叶片早落;积水则引发沤根、根腐,甚至整株死亡。
正确做法:采后保持土壤含水量60%–70%。若连续10天无有效降雨,应小水灌溉1次;雨季则需确保排水沟畅通,做到“雨停田干”。在北方寒冷地区,**封冻前7–10天浇足“封冻水”**,可显著提高枝蔓抗寒能力。
误区五:不施基肥或施肥过晚,错失最佳窗口
部分果农将基肥推迟至春季,或在落叶后才施,错过根系第二次生长高峰(9–10月)。此时地温适宜、根系活跃,是有机肥分解吸收的黄金期。
正确做法:**基肥应在采果后至落叶前30天完成**(黄淮海地区一般为9月下旬–10月下旬)。以腐熟有机肥为主(商品有机肥2–3吨/亩或羊粪3–5方/亩),配施过磷酸钙50公斤、硼砂1–2公斤。采用沟施(深40厘米)或穴施,避免撒施。
农业农村部《葡萄施肥技术指导意见》明确:“秋施基肥的利用率是春施的1.8倍,对花芽分化贡献率达60%以上”。
结语
葡萄采收不是管理的终点,而是新一轮高产循环的起点。摒弃“采完就歇”的短视思维,科学规避上述五大误区,抓住采后关键期,实施“施肥—防病—保叶—控水—秋施基肥”五位一体管理策略,方能实现“今年丰收、明年更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正所谓:“采后管得好,来年收成保;采后放任养,三年两头荒。”唯有尊重自然规律,方能收获岁月馈赠。
数据来源与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数据来源:《2023年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年报》
权威出处:《葡萄采后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