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是什么?

在黄淮海、华北这些小麦主产区,一到秋播季,常遇到连阴雨、前茬玉米收得晚、天气反常这些情况,导致小麦没法按时播种。不少农户急得慌,想着播晚了是不是肯定收得少?其实不是这样,晚播小麦不一定就低产。这些年,随着种麦技术的改进和种子品种的升级,只要把麦田群体调好了、水肥用对了、弱苗养壮了,晚播小麦完全能做到 “播得晚但长得好,照样稳产甚至高产”。那晚播小麦到底该怎么种才能高产呢?​

一、晚播有挑战,但也有好处​

以前大家觉得,小麦必须在合适的时间播,才能长壮苗、安全过冬、多打粮。可实际种的时候,常因为玉米收得晚、地里太湿、没人手等原因,10 月底甚至 11 月才种小麦,这种情况很常见。​

当然,晚播确实有麻烦,比如冬天前温度不够,小麦分杈少、根也弱,地里的苗不够密、抗冻能力差,冬天容易冻伤、春天生长时间压缩,穗子发育的时间短,会影响穗粒数等等。​但晚播也有好处,能躲开秋天蚜虫、灰飞虱多的时候,减少病毒病传播的风险、低温能抑制冬天前没用的分杈,地里的苗长得更整齐、要是春天管理得好,主茎结穗率高、穗子大小均匀,反而有利于高产稳产。​

二、多下点种,补上分杈少的缺口​

晚播小麦冬天前分杈能力弱,得靠多播点种子,让地里的基本苗够数,才能补上群体不足的问题。但 “多播” 不是 “瞎多种”,得算着来:​

正常播种时,每亩留 15 到 18 万棵基本苗;晚播的话,每推迟 5 天,每亩就得多播 0.5 到 1 公斤种子。比如 11 月上旬播种,每亩播量可以加到 20 到 25 公斤;​

选种子也有讲究:要选能多分杈、结穗率高、抗冻的半冬性或弱春性品种,比如 “百农 207”“郑麦 136”“山农 28” 这些常用的好品种;​

把地整好、保证墒情再播种:晚播更要 “一播就全出苗”。要是地里太湿,宁可晚几天种,也别在泥里硬耕硬种,免得烂种;要是地里太干,就先浇水造墒,或者播完后镇压一下保住墒情。​

要提醒的是,有些农户为了赶时间,地里还泥泞就硬着头皮播种,结果导致种子播得太深、悬空不出苗,最后缺苗断垄,反而白忙活。晚播小麦记住 “宁肯晚几天,也别种得烂”,这是第一原则。​

三、把弱苗养壮,冬春管理是关键​

1.春天早镇压、早划锄。

等春天返青,白天平均温度稳定在 3℃以上时,轻轻镇压一下麦田,或者浅锄几厘米,能把地里的裂缝补住、保住墒情、提高地温、促进扎根,还能刺激长出更多次生根。​

2.肥水早点用,别等苗弱透了​

返青期:要是苗长得弱(每棵小麦分杈不到 1.5 个),每亩可以撒 5 到 8 公斤尿素当 “促苗肥”,再加点磷酸二铵补磷,帮小麦长根、多分杈;​

拔节期:这是浇肥水的 “黄金时间”。此时要多施拔节肥,每亩撒 10 到 15 公斤尿素,再浇足拔节水,保证小麦小花分化好、穗粒数多。​

注意:冬天前别给晚播小麦追肥!晚播小麦冬天前长得慢,追肥不仅浪费,还可能让苗长得太嫩,冬天更容易受冻。​

3.喷药防倒伏​

晚播小麦春天长得快,茎秆比较细,后期容易倒。可以在拔节初期喷点多效唑或矮壮素,控制小麦旺长、让茎秆变壮,增强抗倒能力。​

四、防病虫害和灾害,保住收成​

晚播小麦生长时间集中,对病虫害和恶劣天气更敏感,得重点防控:​

防病:主要防纹枯病、茎基腐病和赤霉病。返青后及时喷戊唑醇、丙环唑这些药;抽穗扬花时要是遇到连阴雨,一定要喷药防赤霉病;​

防虫:多留意蚜虫、麦蜘蛛,发现数量够防治标准了就及时喷药;​

防倒春寒:春天要密切关注天气,要是预报有倒春寒,提前给麦田浇水,或者喷点磷酸二氢钾加芸苔素内酯,提高小麦抗寒能力;​

一喷三防:小麦抽穗到灌浆时,把杀菌剂、杀虫剂和叶面肥混在一起喷,既能防病防虫,又能防止小麦早衰,延长叶子功能期,增加粒重。​

五、总结

种晚播小麦,其实是用科学方法应对自然条件的限制。别总想着 “晚播肯定减产”,而是要换套思路,重新制定种植方案,通过合理密植让地里苗够数,用对肥水把弱苗养壮,做好防控保住收成。​现在天气变化多,农时也常受影响,掌握晚播小麦高产技术,不只是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办法,更是让农业生产更稳的长远打算。只要方法对,晚播小麦照样能穗大粒满,迎来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