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鸡晚产怎么办才能产蛋?四大核心管理法,确保24周准时开产!

在种鸡生产中,“晚产”是许多养殖场面临的隐性难题:鸡群看似健康,却迟迟不开产,或产蛋高峰来得晚、峰值低,直接导致种蛋供应不足、孵化计划打乱、经济效益受损。究其根源,并非疾病所致,而是体重控制失准、光照管理滞后、均匀度差、环境应激等系统性管理漏洞的集中体现。据国家肉鸡/蛋鸡产业技术体系2023年监测数据显示,管理规范的种鸡场,开产日龄标准差≤3天,高峰产蛋率达92%–95%;而管理粗放场,开产延迟5–10天,高峰仅75%–80%,年均少产种蛋15–20枚/只。本文依据农业农村部《种鸡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及国际育种公司饲养手册,系统解析避免种鸡晚产的四大核心策略,让种鸡到点就开产,产蛋多、周期长。​

一、种鸡为啥会晚产?

种鸡开产时间有规律,一般蛋种鸡 160-180 天开产,肉种鸡 180-200 天开产,一旦晚产,大概率是这 4 个环节出了问题,没给种鸡 “打好基础”。​

体重没达标:种鸡若是4 周末体重若低于标准,85% 的骨架发育会受影响,后续就算喂再多料,也只能长脂肪,长不了骨架;10 周后若周增重不够,种鸡生殖系统发育会滞后,开产时间必然推迟。山东某养殖场曾因 4 周末有 30% 种鸡体重不达标,结果这批鸡开产时间比正常晚了 15 天,头月产蛋率还低了 10%。​

光照没给对:种鸡生殖系统的发育全靠光照 “刺激”,若光照时间不够、强度不足,种鸡会误以为 “还没到产蛋季”,生殖激素分泌不足,自然迟迟不开产。河南某养殖场之前只关注光照时间(16 小时),却忽略了强度(只有 5 勒克斯),结果种鸡晚产 12 天;后来把光照强度提到 50 勒克斯,下一批鸡就准时开产了。​

均匀度太差:若鸡群均匀度差(低于 70%),弱鸡会因抢不到料导致体重不达标、发育滞后,这些弱鸡往往是晚产的 “主力军”。某养殖场统计过:均匀度 85% 以上的鸡群,晚产率仅 5%;而均匀度 65% 的鸡群,晚产率高达 30%,且弱鸡开产后产蛋量还比强鸡少 20%。​

环境不适:鸡舍密度太高、通风不好、垫料潮湿、饲料营养不全,都会让种鸡处于 “应激状态”,应激会抑制种鸡生殖系统发育,就算体重、光照都达标,也会因 “状态差” 推迟开产。

二、避免晚产,从 “控体重” 开始

种鸡体重控制是 “核心中的核心”,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既不能低于标准,也不能强行拉回超标的体重,否则都会导致晚产。​

4 周末:4 周末是种鸡骨架发育的 “黄金期”,目标是让 100% 的种鸡体重达标或略超标准,绝对不能有低于标准的鸡。怎么做?首先, 1-4 周每天加料 5-8 克,确保营养充足;然后,每周抽样称重,若有低于标准的鸡,单独分群,每天多喂 10% 的料,直到体重达标。​

10 周前:10 周前是 “补追体重” 的最后机会,目标是让尽可能多的鸡体重达到手册标准。此时若有鸡体重偏低,可通过 “分群饲喂” 调整:首先,把鸡群分成 “达标群”“略低群”“极低群”;然后,略低群每天多喂 5 克料,极低群每天多喂 8 克料,达标群按正常量喂,避免强鸡过肥。​注意:10 周前别让鸡体重超太多,若超标准 10% 以上,后期容易出现脂肪肝,反而影响产蛋。​

10-15 周:10 周后种鸡进入 “生殖系统发育关键期”,重点看周增重,只要周增重达标,就算体重略超标准,也别强行减料拉回标准曲线,强行减料会导致营养不足,生殖系统发育滞后。正确做法是:重绘体重曲线,让鸡沿标准曲线 “平行增长”,比如标准 15 周末体重 1100 克,鸡群实际 1150 克,就按 “15 周末 1150 克、20 周末 1350 克” 的曲线喂,确保周增重正常。​

40 周前后:40 周前每周至少称重 1 次,40 周后每 2 周称重 1 次,通过体重变化判断料量是否合适:若体重增长过快,适当减料 3-5 克 / 天,避免过肥;若体重增长慢,适当加料 5 克 / 天,避免营养不足。只有体重稳定增长,才能保证产蛋周期不缩短。​

三、光照管理别马虎,3 个细节做对

光照是 “启动” 种鸡产蛋的 “信号”,不仅要控时间,更要控强度,还要结合体重、均匀度,不然再长的光照也没用。​

看时机:不是到了日龄就加光照,得先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鸡群平均体重达到开产体重,其次均匀度达 85% 以上。若体重不达标、均匀度差,提前加光照,只会让弱鸡更弱,晚产更严重。

控强度:光照刺激的 “关键是强度”,若之前光照强度 5 勒克斯,刺激时至少要提到 50 勒克斯,且光照要均匀。强度不够,种鸡感知不到 “产蛋信号”,生殖激素分泌不足,自然晚产。​注意:灯泡要定期擦,避免灰尘遮挡,不然实际强度会下降 50%,相当于白加光。​

调时间:光照时间要逐步增加:初始光照(10-15 周)8-10 小时;开始刺激后,每周增加 1 小时,直到达到 16 小时(蛋种鸡)或 14 小时(肉种鸡),之后保持稳定。突然把光照从 10 小时加到 16 小时,种鸡会因应激出现采食量下降,反而影响发育,导致晚产。​

四、总结

种鸡晚产并非“品种问题”,而是管理精度不足的体现。真正的高效种鸡生产,必须将体重、光照、均匀度、环境四大要素纳入标准化流程,用数据驱动决策,用细节保障效益。在种源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唯有做到“24周准时开产、30周高峰超90%”,方能在种鸡市场中赢得口碑与利润的双重优势。

参考文献:

农业农村部.《种鸡饲养管理技术规程》(NY/T 3877-2023).

Aviagen.《Ross Parent Stock Management Guide》. 2022.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种鸡均匀度与生产性能关系研究》.《中国畜牧杂志》,2023, 59(7): 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