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季稻后还能多收一茬:管稻桩、促发苗,省工又增产,老乡们都在试!

很多老乡种水稻,都觉得 “一季收完就完事”,却不知道头季稻收割后,只要把稻桩管好,让它重新发苗、长穗,就能再收一茬 “再生稻”。这种方式不用重新育秧、插秧,省工又省成本,还能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特别适合南方稻区的老乡。今天就给大家讲清楚,再生稻蓄留咋操作,多收一茬不是难事儿。​

一、再生稻是啥?为啥能 “头季之后再长一茬”?​

再生稻不是 “新种子”,而是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还活着的芽,通过科学管理,让这些芽重新长成苗、抽穗、结粒,最后再收一茬。简单说,就是 “一棵稻桩,收两季稻”。​

为啥能这么种?因为水稻的稻桩有 “再生能力”,头季稻成熟时,稻桩中上部会藏着几个饱满的休眠芽,只要头季稻收割时不把这些芽割掉,再给足水、肥,这些芽就会慢慢萌发成新苗,之后像头季稻一样长穗、灌浆,最后成熟收割。​

这种方式的好处太明显了:​

省工:不用育秧、不用插秧,省去了泡种、育秧田、拔秧、插秧的全套功夫,一亩地能省 2-3 天人工;​

省成本:不用买第二季的种子,化肥、农药用量也比种两季稻少;​

不耽误时间:头季稻一般 7-8 月收割,再生稻 10-11 月收割,正好赶在霜冻前成熟,不影响下一季种植。​

湖南、湖北、四川的老乡早就试了,比如周建国种了 100 亩再生稻,头季稻亩产 1200 斤,再生稻亩产 500 斤,“比种两季稻省了一半人工,还多收了 5 万斤稻子,卖粮多赚 3 万!”​

二、管稻桩!这 3 点没做好,芽发不出来​

1. 头季稻收割:最关键的是 “留桩高度”,太高太低都不行,正确的高度是30-40 厘米,收割时把收割机的刀片调高,或者人工收割时注意留茬。周建国说:“去年第一次种,留了 25 厘米,结果一半稻桩没发芽;今年调到 35 厘米,发芽率超 80%!”​。另外,收割时尽量 “轻割轻放”,别让收割机压坏稻桩,也别把稻桩撞倒,稻桩倒了,芽就见不到光,很难萌发。​

2. 收割后 24 小时内:头季稻收割时,田里土壤大多偏干,稻桩里的芽容易缺水 “渴死”。所以收割完,24 小时内一定要浇一次透水,让土壤湿透,给稻桩补水,唤醒休眠芽。​要是收割后赶上晴天,每天早晚还得浇一次小水,保持稻桩周围土壤湿润,“别等土干了再浇,芽渴死了就救不活了”,周建国提醒。​

3. 施 “催芽肥”:稻桩要发芽,需要养分,收割后 3 天内,要给每亩地施20-25 斤尿素,均匀撒在稻桩周围的土壤里。尿素能快速补充氮肥,促进休眠芽萌发,让新苗长得快、长得壮。​要是稻桩看起来发黄、没精神,还可以叶面喷一次 “芸苔素 + 磷酸二氢钾”,喷在稻桩和刚冒头的芽上,帮稻桩恢复活力。​

三、肥、水、病虫盯紧,产量有保障​

1. 发苗后 15 天:新苗长到 10-15 厘米时,要追一次 “分蘖肥”,促进苗多分蘖,这样后期穗才多。每亩施15 斤尿素 + 10 斤氯化钾,尿素促苗长,氯化钾壮茎秆,避免后期倒伏。​四川宜宾的老乡李红梅说:“去年没施分蘖肥,苗长得又细又少,再生稻亩产才 300 斤;今年按这个量施,苗壮了,分蘖也多,亩产到了 450 斤!”​

2. 水分管理:“干湿交替”,别涝别旱​

发苗期:保持土壤湿润,别积水,土表干了就浇小水;​

孕穗期:这是需水关键期,要浇一次透水,让土壤含水量保持在 80%,缺水会影响穗发育,导致穗小、粒少;​

灌浆期:别浇太多水,保持土壤微湿就行,水多了容易贪青晚熟。​

3. 病虫害防治:重点防 “稻飞虱” 和 “纹枯病”​

再生稻生长期,气温慢慢变凉,病虫害比头季稻少,但还是要防两样:​

稻飞虱:喜欢躲在稻桩底部吸汁液,会导致苗发黄枯死,发现有小虫子爬时,用 “噻虫嗪 + 吡蚜酮”喷雾,重点喷稻桩底部;​

纹枯病:稻桩上会出现褐色斑点,扩散后会烂秆,用 “井冈霉素”喷雾,连喷 2 次,间隔 7 天。​

另外,杂草要及时除,别让杂草和再生稻抢养分,人工拔草或者用 “选择性除草剂”,别用灭生性除草剂,以免伤了稻苗。​。​

头季稻后别让地闲着,管好稻桩,多收一茬再生稻,省工又增产,这不就是咱种地人想求的 “省事又赚钱” 的好事吗?今年收头季稻时,不妨试试,说不定能多赚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