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浇地不用愁!智能灌溉”看天看地看作物”,水省3成还增产!
- 农业科技
- 21小时前
- 11热度
以前不管是种小麦、玉米,还是果蔬,浇地总靠 “经验”:要么担心缺水,一股脑浇透,结果水渗到深层,根吸不到还浪费;要么忙忘了晚浇几天,作物旱得叶子卷,减产是常事。但现在不一样了,从北方的小麦灌区到南方的果蔬基地,智能灌溉系统成了 “浇地管家”,它能测土壤墒情、懂作物需求,甚至连天气都能 “算”,水利用效率直接提 30%,让 “浇对水、浇好水” 不再难。
一、智能灌溉咋这么 “准”?
先看土壤墒情:地里埋着 “墒情传感器”,就像给土壤装了 “湿度探测器”,24 小时测土里的含水量。比如小麦拔节期,传感器显示土壤含水量低于 60%,系统就会提醒 “该浇水了”;要是刚下过小雨,传感器测到含水量够 80%,就会自动 “叫停” 浇水。
然后看作物需求 :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喝水量差远了:小麦灌浆期需水多,缺水会影响粒重;番茄挂果期要控水,水多了容易裂果。智能灌溉系统里存着 “作物需水模型”,比如玉米苗期需水量少,一亩浇 80-100 方就行;到了大喇叭口期,需水量翻倍,系统就会自动调大浇水量。
看天气情况 :系统还会连当地天气预报,要是未来 2 天有中雨,就算现在墒情差点,也会推迟浇水,避免 “刚浇完就下雨,水白浪费”。山东德州的棉花种植户张军就遇过这事儿:“去年 6 月准备浇棉田,系统提示‘未来 3 天有雨,建议延后’,我没信,结果浇完第二天就下大雨,水渗了一地;现在全听系统的,一年能少浇 2 次水。”
二、灌区案例:南北两地实践,水省 3 成还增产
案例 :河南许昌小麦灌区,水省 25%,亩产多收 50 公斤
许昌是河南小麦主产区,以前灌区用 “漫灌”,一亩地平均浇 280 方水,还常出现 “东边涝、西边旱”。2024 年装了智能灌溉系统后,每块地埋 2 个墒情传感器,结合小麦生长期需水规律,按需供水:
苗期:墒情低于 55% 才浇,亩浇 80 方;
拔节期:墒情低于 65% 浇,亩浇 120 方;
灌浆期:墒情低于 70% 浇,亩浇 100 方。
一年下来,亩均浇水从 280 方降到 210 方,水省了 25%,而且因为供水精准,小麦根系长得壮,抗倒伏能力强,去年亩产从 500 公斤涨到 550 公斤,3000 亩灌区多收 15 万公斤小麦,按每公斤 2.8 元算,多赚 42 万。
王建国说:“以前浇地得雇 2 个人看泵,现在 1 个人管 300 亩,省的人工费加水费,一年能多赚 2 万多。”
三、省水、省工、还增产,一本账算得明
省水账:按亩均节水 80 方算(参考许昌案例),农业用水价 1.5 元 / 方,一亩地一年省 120 元;要是种 50 亩,一年省 6000 元,相当于半亩地的小麦收入。而且很多地方对节水灌溉有补贴,比如河南对安装智能灌溉的农户,每亩补 200 元,基本能覆盖一半设备成本。
省工账 :传统浇地,不管是漫灌还是普通滴灌,都得有人守着:开泵、关泵、挪水管,一亩地浇完得 2-3 小时。智能灌溉能远程控制,手机点一下就能开泵,浇完自动关,王建国说:“以前浇 300 亩地得 3 个人轮班,现在我一个人在屋里看手机就行,省出的时间还能去打零工,一个月多赚 3000 元。”
增产账:作物 “喝对水”,长势就稳,小麦不旱不涝,粒重增加;番茄不裂果,商品率提高。许昌灌区的小麦,亩均增产 50 公斤,按 2.8 元 / 公斤算,一亩多赚 140 元;湛江圣女果亩均多卖 2400 元,这比省水省工的收益还高。
现在还有人觉得 “智能灌溉贵、用不起”,但实际算下来,一套小型系统,加上补贴,农户自己花不了多少钱,而且 1-2 年就能靠省水、增产回本。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 “浇地难、浇地浪费” 的老问题,不用再凭经验猜,不用再辛苦守泵,还能让每一滴水都用在 “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