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联动护良田!湖南浙江靠无人机与卫星遥感打造农业监测新范式
- 农业科技
- 2025-09-09
- 92热度
过去种地,农户大多得 “看天吃饭”,天旱了、虫多了都没辙。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无人机飞着打药防病虫害,卫星在太空拍照片分析庄稼长得咋样,这俩配合着搭起 “空地立体监测” 网,就像给农业生产找了个 “智慧管家”,帮着守住粮食安全,还能让农产品质量更好。

一、无人机:田里治虫的 “空中帮手”
以前人工给庄稼打农药,不光慢、花钱多,还容易浪费药,甚至污染土壤。但无人机一出现,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尤其是在湖南这样的农业大省,无人机早就成了治虫的主力。
湖南益阳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地,每年种早稻、晚稻的时候,防病虫害都是农户最操心的事。搁以前,一片 200 亩的稻田,得 5 个农户背着药桶喷两天才能喷完,累不说,还可能喷得不均匀,虫子没治住。现在不一样了,当地农业合作社买了多旋翼的植保无人机,一台无人机一天就能管 300 到 500 亩地,比人工快 20 多倍!更关键的是,无人机靠 GPS 定位,还能固定高度飞行,能精准控制喷多少药、喷多大范围,药雾化得也好,农药残留少了,土壤和水源也不容易被污染了。
不光是粮食作物,湖南永州的柑橘园也常用无人机。柑橘最怕黄龙病,这病跟 “绝症” 似的,一旦发现病树,得赶紧拔掉,还得给周围的树喷药预防。以前人工找病树容易漏,现在无人机带着高清摄像头先在果园飞一圈,就能找出病树在哪儿,再对着喷药,精准多了。当地果农算过账:用了无人机后,每亩果园的农药钱能省 20 块,治虫效率快了 5 倍,结的好橘子还多了 15%。
二、卫星:看庄稼长势的 “太空分析师”
要是说无人机是在低空 “侦查” 的,那卫星就是在几百公里高的太空往下看的 “瞭望塔”。卫星能快速拍到大范围农田的情况,比如庄稼盖了多大面积、叶子里的叶绿素够不够、土壤湿不湿,这些数据能帮着分析庄稼长得好不好,还能预测产量,这技术在浙江的农业里派上了大用场。
浙江嘉兴是长三角的 “菜篮子”,当地种了大片的蔬菜、水稻和水果。以前农业部门想知道不同地方的庄稼长得咋样,得派人下乡去看,又费时间又费劲儿,还看不全。现在不一样了,嘉兴农业农村局跟科研机构合作,用高分卫星拍的数据,每个月都能拿到全市农田的 “太空照片”。用专业软件处理一下这些照片,就能出一张 “庄稼长势分级图”:颜色越绿,说明庄稼长得越好;要是黄了,可能是缺水、缺肥,或者有病虫害了。
去年夏天,嘉兴不少地方天热又没雨,卫星拍出来显示,秀洲区一块 500 亩的稻田,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了,土壤也比正常情况干。农业部门一看这数据,赶紧通知农户浇水,还派技术人员去现场教怎么浇。过了一周,再用卫星拍,那片稻田又长得好好的,没减产。另外,卫星还能估产量,浙江宁波的农业部门分析卫星数据,再去田里采样核对,估早稻产量的时候,误差能控制在 5% 以内,这样一来,收粮食、存粮食都有准头了。
三、空地配合:搭起农业监测的 “立体网”
其实无人机在低空精准干活,跟卫星在天上大范围拍,不是各干各的,而是互相帮衬、一起发力,搭起 “空地立体监测” 网,让管庄稼变得更智能、更省事。
在湖南常德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这俩的配合特别明显。每年春天种完地,卫星先把示范区 2 万多亩地扫一遍,画出 “庄稼种植分布图” 和 “长势基础数据”,把可能有问题的 “重点区域” 标出来。接着,无人机带着多光谱相机,去这些 “重点区域” 低空仔细拍,收集更详细的数据,比如庄稼叶子的温度、虫子闹得有多严重等等。这些数据会马上传到当地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平台用算法一算,就能给农户出 “专属管理方案”:哪块地要多上有机肥,哪块地得提前防稻飞虱,这些方案会直接推到农户手机上。
浙江衢州更厉害,把 “空地立体监测” 网和数字农业平台结合,搞了个 “智慧农业大脑”。卫星每个月更新全市农田的数据,无人机定期去特色农产品基地巡查,这些数据全放进 “智慧农业大脑” 里。农户用手机 APP,不光能看自家地里庄稼的长势报告,还能收到病虫害预警、天气预报这些信息。去年,衢州江山种猕猴桃的农户,就是通过 “智慧农业大脑” 提前收到了台风预警,再加上无人机查出来果园哪儿积水了,赶紧排水,最后少损失了 30%。
湖南、浙江这两个地方的实践证明,“空地立体监测” 网不光能让种地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还能减少农业污染,让种地更绿色。总之,科技帮着种地,未来肯定越来越有盼头。有了这个 “空地立体监测” 网护着,更多好田能多打粮、打好粮,给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添不少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