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肚菇这样种植更高产!一定要注意这4点~
- 种植技术
- 17天前
- 51热度
"刚出的猪肚菇没长几天就烂了,一棚损失好几千!" 农户们看着棚里腐烂的菌菇直叹气。猪肚菇因为肉质肥厚、味道鲜美,近几年成了不少农户的致富新选择,但它对生长环境敏感,稍不注意就会出菇少、畸形,甚至腐烂,让很多农户头疼不已。其实只要掌握好种植关键环节,就能让猪肚菇长得好、产量高。
一、温度湿度是 "生死线"
猪肚菇是典型的中高温型菌类,像个 "怕冻又怕晒的娇气包"。菌丝生长阶段最适合的温度是 25-30℃,低于 15℃就停止生长,高于 35℃就会死亡。出菇期温度要稍低些,保持在 20-25℃,昼夜温差控制在 5℃以内,不然容易出现畸形菇。湿度管理更得仔细。培养料含水量要保持在 60%-65%,就像拧干的海绵,捏紧能滴出 1-2 滴水最合适。出菇期空气相对湿度要提高到 85%-90%,可以每天早晚向地面喷水,但不能直接喷在菇体上,不然容易烂菇。
二、"口粮" 配好才能长得壮
猪肚菇爱吃 "粗粮",培养基用玉米芯、棉籽壳、木屑等混合而成,配方比例有讲究:玉米芯 40%、棉籽壳 30%、木屑 20%、麸皮 10%,再加点石膏粉调节酸碱度,pH 值控制在 6.5-7.5 之间。培养基没发酵好是常见问题,正确做法是把原料加水拌匀后堆成 1 米高的料堆,盖上塑料膜发酵,每天翻堆 1 次,让温度升到 60℃以上持续 2 天,杀死杂菌和虫卵。装袋时要松紧适中,太松菌丝固定不住,太紧透气差,每袋可装干料 500 克左右,装完后用塑料绳扎紧袋口,再用筷子在中间扎个通气孔,方便菌丝呼吸。
三、严防 "杂菌入侵"
接种环节就像给菌袋 "做手术",必须在无菌环境中进行。接种前,接种室要用高锰酸钾和甲醛熏蒸消毒,操作人员的手和工具要反复擦洗消毒。菌种要选菌丝洁白、无斑点的优质种,每袋接入的菌种量占料重的 10%,就像给培养基 "撒种子",太少菌丝长得慢,太多则浪费。接种后把菌袋搬进培养室,码放时要留缝隙,别堆太密。前 3 天保持黑暗环境,让菌丝 "埋头生长",之后每天可通 2 小时弱光。如果发现菌袋上出现绿霉、黑霉,要立即搬出销毁,避免污染其他菌袋。
四、"催菇" 要讲技巧
当菌丝长满菌袋,表面出现黄色水珠时,就该 "催菇" 了。把袋口解开,用刀在袋侧划 3-4 个 "V" 形口子,深度 1 厘米左右,让菇蕾能顺利长出。这时要增加光照,每天保证 4-6 小时散射光,但不能让阳光直射,不然菇体容易被晒焦。出菇期要勤通风,每天打开通风口 2-3 次,每次半小时,让新鲜空气流通。如果通风不足,菇体容易长得又细又长,商品性大打折扣。
猪肚菇长到菌盖边缘内卷、颜色呈浅灰褐色时就要及时采收,太早采收产量低,太晚则肉质变韧,口感下降。采收时要用手握住菌柄轻轻旋转摘下,别用力拉扯,避免带起培养料。只要把好环境控制、培养基制作、接种消毒这几关,猪肚菇种植就能少走弯路。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