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里藏”智慧”!佳木斯用科技盘活黑土地,种地靠数据!
- 农业科技
- 3天前
- 16热度
往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的田埂上一站,满眼都是金灿灿的,连片稻田像铺了层厚实的金地毯,稻穗沉得把秆子都压弯了,田中间还嵌着巨幅彩色稻田画,远看跟油画似的,特别吸睛。可别光看热闹,这丰收景象背后,全是佳木斯用科技 “盘活” 黑土地的妙招。以前种地靠天、靠经验,现在不一样了:有能 “报信” 的智慧农场,有不用自己管的托管土地,还有能把米糠变成 “值钱油” 的加工厂。这座东北农业大市,早把 “靠天吃饭” 的老路子,改成了 “科技带路” 的新玩法,种出了 “地多产、人多赚、村子变漂亮” 的好光景。

一、智慧种田:北斗导航帮干活,种地看数据不瞎猜
在佳木斯,“科技” 早不是实验室里的稀罕玩意儿,而是农民手里趁手的 “种地工具”,把老辈儿的种地方式,改成了 “智慧模式”。
万亩示范园:富锦那片万亩水稻示范园,就是 “智慧种地” 的样板。园子里建了个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把 “互联网 + 农业” 玩得明明白白:种子催芽时,机器自动调温度、控湿度,不用人整夜守着看;育秧大棚里,温度高了自动开风口,湿度低了自动喷水;田里缺水了,节水灌溉系统会瞅着土壤干湿度调度,不浪费水;就连什么时候可能闹虫子、明天会不会下雨,手机上都能收到提醒。
常来这儿学技术的农户说:“以前种水稻,哪步都得凭老经验猜,比如打药吧,得自己下田找虫,有时候找晚了就减产;现在手机一响就知道该干啥,又准又省劲儿。”
无人农场:桦川县玉成合作社的 “无人智慧农场” 更神!合作社装了 24 个数据采集点,51 套传感器 24 小时盯着庄稼:土壤湿不湿、玉米长多高、有没有虫,数据全传到监控大屏上。更厉害的是,所有农机都装了北斗导航 —— 管理员在屋里点下屏幕,拖拉机就自己开去耕地,收割机自己去收粮,从种到收全不用人跟着跑。
合作社理事长赵德山指着大屏笑:“过去种地靠‘老把式’,施肥凭感觉,多了烧苗、少了长不好;现在看数据施肥,一亩地能省 20 来块钱,还能增产。去年我们这儿的玉米,亩产比老办法多种了 150 斤!”
大豆田 “喝” 精准水肥,亩产多收 140 斤:富锦市农技推广中心的大豆试验田,长得那叫一个壮:豆秆粗,豆荚满,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头。示范场场长刘峰池蹲下来,拨着豆叶指着眼下的滴灌带:“今年我们在 430 亩大豆田搞了‘大垄密植 + 水肥一体化’,天旱了滴灌带直接把水送到根上,缺氮就补氮、缺钾就补钾,养分直接‘喂’到豆苗嘴里。就算遇上干旱,大豆也不怕!初步算下来,这片田比老办法最少多收 140 斤 / 亩,以前种大豆总怕旱、怕缺肥,现在有这技术,心里踏实得很。”
现在富锦每个村都有专门的农技员,还会在快手上发 “种地小视频”,农户有啥疑问,微信上发个消息就能问,“线上 + 线下” 的服务网,把科技实实在在送到了田间地头。
二、土地托管:把地交给合作社,省心还能多赚钱
“以前种 10 亩地,播种时买种子、化肥得跑好几趟市场,秋收时请人帮忙还得欠人情,一年忙到头,算下来剩不下几个钱。现在把地交给合作社托管,从种到收全不用我管,年底等着分红就行,比自己种地还省心、还多赚!” 富锦市新超合作社联社理事长周刚说的,正是好多农户的心里话。
统一托管享红利,玉米亩均多收 200 斤:新超合作社在农技部门帮衬下,搞了 “无膜浅埋滴灌” 技术,还推出 “全程托管” 服务:农户把地交过来,合作社统一买优质种子、统一用科学方法施肥、统一用大机械收割。去年他们托管了 3000 多亩玉米,不光肥料利用率提高了 30%(少浪费不少肥),亩均还多收了 200 多斤,总共多收了 60 多万斤玉米!
现在合作社托管的地,已经覆盖了 3 个乡镇的十几个村,300 多户农民跟着受益。“小农户自己种地,又没大机械,又不懂新技术,成本高还产量低;托管给合作社,能用上大机器、好技术,成本降了,产量还高了,划算得很。” 周刚说。
三级联动破难题,村集体也能 “攒家底”:佳木斯还搞了 “市 - 镇 - 村” 三级帮忙机制:市里定政策,镇上搞指导,村里搭平台,全程帮合作社和农户解决问题。目前全市已经有 115 个 “规模种地示范村”,200 亩以上的大块地有 597 万亩,托管服务覆盖了 924 万亩地 —— 差不多占了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的一半!
规模托管不光让农户省心,还让村集体有钱了。就说向阳川镇友谊村,2021 年到 2024 年,靠土地托管,四年给村集体攒了近 300 万。这些钱没乱花,把村路修得平平整整,建了村民能跳广场舞的文化广场,还帮村里搞了特色种植,形成了 “农户多赚钱、集体有积蓄” 的双赢局面。
三、产业链延伸:从卖 “原粮” 到卖 “精品”,一粒米赚好几份钱
佳木斯不满足于 “把庄稼种好”,还琢磨着 “把庄稼卖好”—— 把普通农产品加工成值钱的东西,甚至跟吃饭、旅游结合起来,让黑土地的特产能卖更远、卖更贵。
稻蟹共生:汤原县伏胜村的 “稻蟹共生” 基地,把 “一块田当两块用”:螃蟹在稻田里吃杂草、吃虫子,不用打农药;螃蟹的排泄物还能当肥料,给水稻 “喂营养”。到了秋天,既能收优质大米,又能捞鲜活的螃蟹,比单种水稻多赚一倍多钱。基地还带动了村里的脱贫户和普通农户:农忙时来拔草、喂蟹,一天能赚 150 块钱,不用出村就能打工赚钱,挺好!
米糠变 “金油”:在桦川县付士米业的车间里,金黄的稻谷正在 “变身”:先清理杂质,再剥壳、碾米,变成白白净净的大米;而以前常被当饲料喂猪的米糠,也没浪费 —— 经过好几道细致工序(去杂质、低温提油、提纯、脱蜡),最后变成了清亮透明的稻米油。“以前只卖大米,利润薄得很;现在打通了‘稻谷 - 大米 - 米糠 - 稻米油’的全链条,一样稻谷赚好几份钱。”
农文旅融合:佳木斯还把农业和吃饭、旅游结合起来,黑龙江大锦农公司在北京开了家 “佳木斯生态菜馆”,食材全来自自己的种植养殖基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能查到,让大城市人吃到正宗的佳木斯绿色菜;粮都华鹅的狮头鹅养殖场,不光养鹅,还建了看鹅的观光走廊、介绍鹅文化的小展厅,游客能来参观鹅怎么长大,还能吃鹅肉宴,变成了 “养鹅 + 吃饭 + 旅游” 的立体产业,既打响了名气,又多赚了钱。
四、佳木斯的 “科技兴农”,给东北农业提了个醒
佳木斯的这些做法,其实点透了东北农业的关键:黑土地是咱的 “金饭碗”,但光靠老经验、拼体力不行,得用科技帮衬。这里的科技不是 “花架子”,而是能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 “实在招”—— 比如北斗导航让农机不跑偏,滴灌技术让庄稼不缺水,托管服务让农户不操心。
更重要的是,佳木斯走出了一条 “全链条路”:先靠智慧农业把庄稼种好、多打粮,再靠规模托管让农户省心、降成本,最后靠产业链延伸让农产品卖个好价钱。这样一来,农民种粮更有底气,村集体更有实力,还守住了 “北大仓” 的粮食安全,真是一举多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