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新征程:生态、科技、特色协同发力,绘就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壮美画卷
- 行业资讯
- 21天前
- 76热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之举。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共同富裕路径,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近日,新华社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团队深入江西、吉林、青海等地采访,一幅“有绿、有技、有特色”的乡村振兴壮丽图景在广袤大地上徐徐铺展,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积聚起磅礴力量。
生态兴农:绿色引擎驱动乡村蝶变
绿色,是乡村的底色,也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3000余亩蔬菜钢架大棚整齐排列,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大棚内,富硒丝瓜、黄瓜等蔬菜生机勃勃,村民们穿梭其中,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些蔬菜即将被装车发往全国市场,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潭头村之所以能够实现脱贫致富,关键在于打好了“生态牌”,做好了“硒文章”。当地土壤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硒元素,这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村里敏锐地抓住这一优势,先后成立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建成集冷链、物流、深加工于一体的富硒产业园。完整的富硒产业链,一头连着田间地头,让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一头连着城市餐桌,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如今,潭头村已获得多个富硒产品认证,绿色农产品不仅走俏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还搭上中欧班列出口海外。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2018年的不足8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355万元,增长了44倍,实现了质的飞跃。
江西省委书记尹弘表示,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全省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业产业链全过程,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全面打响“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更让绿色成为江西农业最亮丽的名片,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青海西宁大通县边麻沟村,数年前几名游客对路边鲜花的夸赞,为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提供了致富灵感。村干部积极行动起来,依据当地气候特点引进鲁冰花、勋章菊、鸢尾花等高原适生花卉,打造出占地数百亩的花海景区。如今,每到花期,五彩斑斓的花朵竞相绽放,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许多农民吃上了旅游饭,实现了不离乡就业的梦想,乡村旅游成为边麻沟村振兴的新引擎。
农民生活好,不仅收入要提高,环境也要变优美。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吉林省和龙市光东村通过“厕所革命”,完成210户旱厕改造与污水管网升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化广场、健身器材等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们在这里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生活多姿多彩。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生态农业蓬勃发展、美好村景“生金”富民、万千农民安居乐业,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越来越多“绿水青山”正在转化为造福农村的“金山银山”。
科技助农:创新力量赋能农业腾飞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科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实践。置身其中,各式玉米新品种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快速生长。借助激光补光等技术,这里未来预计可实现各种作物年育苗能力1亿株以上。长春国家农高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海成介绍,围绕培育玉米良种目标,以及食品、智能农业装备等产业,长春国家农高区三年来累计实施50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20个,高水平科创平台和高标准基地初具规模。
吉林省委书记黄强表示,吉林坚持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智慧农业“四良一智”促生产、提产能、增效益。得益于农业科技创新,吉林2024年粮食产量创853.2亿斤历史新高,农业产业延链、强链加快,为“中国饭碗”提供了更多“吉林好粮”。
在全国多地,科技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在江西高安市上湖乡富硒辣椒产业园,数字辣椒共享平台的运用让辣椒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点点手机,就能实现辣椒种植、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项数据一屏统览,并根据平台反馈远程调控相关指标,降低劳作成本。”上湖乡党委副书记黄鑫边演示边介绍。科技,让种田变得更加高效、智能。
科技不仅能让种田更高效,也能让优质农产品“叫得响”。在青海海东,青海河湟农林牧商品交易有限公司以大数据、AI等技术为依托,帮助2万余件特色农产品找到市场。公司负责人靳邦昀说:“公司已建成含九大系统的数智化交易平台,聚集2600余家青海企业,开展超200场电商培训,覆盖2万余名从业者,与14个省份建立供销联系,累计交易额突破13亿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推进重大农业科技突破,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科技推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方式全面转型升级,广大农村呈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特色惠农:因地制宜开辟致富新路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乡村振兴中,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开辟出一条条致富新路径。在青海西宁的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记者见证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的精湛、隽永与焕新。45岁的织工寇胜英坐在织机前,指尖在经纬线间灵巧穿梭,一幅精美的挂毯逐渐成型。流传数千年的藏毯,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一脉相承。如今,机织工艺的研发与凹凸纹样、闪光图案等现代设计的融入,使藏毯突破“土特产”的范畴,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公司生产的藏毯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带动了当地近千名员工就业,其中不少是少数民族群众。
青海省委书记吴晓军表示,青海坚持“绿”为底色,“特”为突破,大力培育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绿色农牧、绿算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与产业升级互促共进,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以“产业旺”促“乡村兴”,努力把“高原净土”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在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参利用的可能性远超想象。这里不仅有全须参、人参酒等传统产品,还有红参烟酰胺蓝莓汁饮品、红参金箔香皂等各色时髦产品。“新颖的养生、日用产品正在让人参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公司负责人王淑范说。近年来,吉林正通过多元化的市场布局,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农文旅协同发展,是做强农村产业的有效途径。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钓源古村,拥有千年历史,却一度面临消亡的困境。古建筑无力修缮、土地抛荒撂荒、人居环境每况愈下,曾经的繁华渐渐消逝。当地政府引入文旅集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几年过去,钓源古村古建筑修缮一新,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文旅体系逐步建立,“空心村”彻底蜕变为“网红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并提出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等具体举措,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规划路径。以绿色为底色、创新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各地乡村振兴的深入实践,正在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在生态兴农、科技助农、特色惠农的道路上,各地正以坚定的步伐、创新的思维,书写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乡村将成为人们向往的美丽家园,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