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农业靠”三链融合”撑起1358亿产值,解锁新质生产力密码!

早上刚起床,昌邑市下营镇的养殖户老王就点开了手机上的养殖 App,屏幕上明明白白显示着池塘的溶氧量 “8.2mg/L”、水温 “22℃”,“这数儿刚好适合鱼虾活,以前半夜还得打着手电筒巡塘,现在手机点一下就能调增氧机,今年鱼虾成活率比去年高了 15%,多赚不少!”​

另一边,百公里外的高密市肉鸡加工厂里,自动化生产线正忙着打包:分割好的鸡胸肉、鸡翅装成箱,贴上 “潍坊标准” 的标签,48 小时后就能摆进欧洲超市。别小看这箱肉,它的利润是没加工的 “毛鸡” 的 3 倍,相当于卖 3 只活鸡,不如卖 1 箱精加工的肉赚得多。​再到青州市的智能温室,蝴蝶兰幼苗长得特别精神 —— 这里温度、湿度都固定,浇水施肥靠一套 “水肥一体化” 系统,精准到每一株苗。这些种苗不光卖遍全国,还能出口到日本、韩国,比普通种苗贵 50%,买的人还不少。​

这三个事儿,其实就是潍坊农业的大变化:以前主要靠 “种地、养猪”,现在把种地、加工、销售连到了一起。作为全国最早搞农业产业化的城市,潍坊正琢磨出一套 “农业现代化的好法子”。​

潍坊能把农业做这么大,先靠的是一套 “全链条布局”。现在全市搞出了 “5+10+N” 的农业格局,说通俗点就是,5 个产业特别大,每个产业从种到卖全链条能赚超 1000 亿,比如蔬菜、养猪养鸡、花卉、农业机器、玉米,10 个产业中等规模,每个能赚超 100 亿,像生姜、水果、种子这些;​还有 N 个小而精的特色产业。​

就拿 2024 年来说,潍坊农林牧渔的总产值达 1358.7 亿元,在山东省排第一,比五年前多了 30.9%,提前完成了 “十四五” 的目标。​为啥能有这规模?关键是 “大公司带小农户,产业链串起种植基地”。比如潍坊的全国 500 强农业企业,数量连续两年在全国地级市里排第一;还有 1277 家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年能赚 2930 亿元 —— 超过 75% 的农产品都会被加工一遍,比如寿光的蔬菜做成净菜、诸城的肉鸡分割成块,原本 “卖原料” 的农产品,一加工就 “身价翻倍”。​

安丘种姜大户张立民最有体会:“以前姜收了只能论斤卖原料,一斤就赚几毛钱;现在有企业收走做深加工,做成姜粉、姜精油,一斤能卖几十块,收入翻了好几十倍!” 单说食品加工这一项,潍坊企业一年就赚 1802.5 亿元,做预制菜更是在全国排得上号,是有名的 “预制菜新锐城市”。​

在山东渠风食品科技的车间里,能看到特别 “神奇” 的事儿:普通麦粒经过 48 道工序,变成了一种叫 “小麦肽粉” 的东西。这东西有多赚?一小克的利润,就相当于 50 斤新鲜姜卖的钱 —— 要知道 50 斤姜得装两大袋,而肽粉就一小撮。​能做到这步,靠的是潍坊的科技实力。

现在潍坊有不少 “国字号” 的农业科研平台,比如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还是全国唯一有 “蔬菜 + 畜禽” 两个标准研发中心的城市,他们搞的番茄、黄瓜等 7 种大棚蔬菜的种植标准,以前国内没有,现在全国都能用,牵头制定的 “鸡屠宰” 国际标准(ISO 标准),更是填补了我国畜牧业没有国际标准的空白。​

而且科技早就用到了种地的每一步,最新的第七代冬暖式大棚,能自动调温度、湿度、光照,比最早的大棚亩产多 3 倍。潍坊还是 “中国农机之都”,全国每 4 台智慧农机里,就有 1 台是潍坊造,比如潍柴雷沃的大马力拖拉机,以前靠进口,现在咱自己能造;用北斗导航的农机,干活准到厘米级,不会浪费一块地。​2024 年,潍坊农业的科技贡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7.6 个百分点。​

其实潍坊的例子告诉大家:现在搞农业,早就不是 “面朝黄土背朝天” 了,而是要像办工厂一样琢磨 ,既要靠先进的机器和标准,也要有灵活的合作和开放的路子。​就像一粒麦子能变成高利润的肽粉,一株蝴蝶兰能卖到日韩,现在的农业早就不是 “看天吃饭” 的传统行业了,而是能靠科技、靠产业链赚大钱的 “朝阳产业”。

(文章素材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