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辽宁省水稻机收比武在盘锦上演:一场“减损”比武,守住每一粒稻谷的分量

10 月的辽河平原,稻浪翻滚着金黄的丰收色。2025 年 10 月 19 日,辽宁省水稻机收减损大比武在盘锦市的连片稻田里拉开帷幕,不同于常见的 “比速度”“比产量”,这场竞技的核心是 “比减损”:10 名从全省筛选出的农机能手,要在同一片稻田里,用最精湛的操作,把收割过程中散落、漏收的稻粒降到最少。​

上午 9 点,随着一声清脆的指令,五台现代化水稻联合收割机如同 “钢铁麦客” 般一字排开。选手们利落地登上操作台,指尖轻拨操作杆,农机便带着沉稳的轰鸣缓缓驶入稻田。锋利的割刀贴着地面精准切断稻秆,脱粒滚筒以合适的转速分离谷粒,清选筛网细细滤去碎秆与杂质,粉碎后的秸秆则均匀撒回田间当肥料…… 整套工序一气呵成,金黄的稻粒源源不断落入等候的运粮车,田埂边的观众凑近看,只见稻茬整齐、地面鲜有散落谷粒,连往年容易漏收的 “边角田”,也被农机灵活作业覆盖。​

比赛结束后,裁判组立刻开启 “较真模式”,把 “减损账” 算得明明白白。工作人员带着测产工具走进田间,在每个选手的作业区域随机选取 3 个 1 平方米的采样点:先丈量面积、称量已收获的稻谷,再蹲在地上一点点捡拾散落的稻粒,连嵌在泥土里的碎谷都不放过;同时检查是否有漏割的稻穗、稻粒是否被泥土污染,甚至用尺子量割茬高度 ——“割茬超过 15 厘米就算不合格,因为会漏收底部的稻粒。” 裁判组负责人解释。​

除了 “机收损失率” 这个核心指标,选手的作业效率、农机保养状态、秸秆还田质量等 6 项内容也被纳入评分。经过 2 小时的细致测算,裁判组给出结论:“参赛选手的平均机收损失率仅 1.2%,远低于辽宁省水稻机收 3% 的平均水平,有 3 名选手甚至做到了损失率低于 1%!”​

这样的结果并非偶然。裁判组负责人补充道:“现在的农机手早已不是‘会开就行’,他们懂农机原理、会根据稻谷干湿调整参数,规范程度比 5 年前提升太多。这场比武不是‘秀技艺’,而是通过‘以赛促训’,让更多人看到‘减损’的潜力 —— 哪怕每亩地少浪费 1 公斤粮,对全省来说都是笔大账。”​

这场比武选在盘锦举办,背后是当地农机化发展的硬实力。作为辽宁水稻主产区,盘锦近年来把 “农机化” 当成保障丰收的关键抓手:一方面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对高性能水稻联合收割机的补贴比例提高到 30%,让农户买得起先进设备;另一方面,每年开展 10 余场农机手培训,从 “理论 + 实操” 到 “故障维修 + 减损技巧”,把课堂搬到稻田里。​

如今的盘锦,水稻机械化收获率已达 98% 以上,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以前人工收割,一亩地要丢个三五斤粮,还累得腰酸背痛;现在用农机,损失少、速度快,一亩地收割时间从半天缩到 20 分钟。” 当地种粮大户王建国说,他今年种了 200 亩水稻,全靠农机收割,“光减损这一项,每年就能多收 2000 多斤粮,相当于多赚 4000 多块钱。”​

而这次全省大比武,更让盘锦的农机化水平再上台阶。“选手们带来了不同的操作技巧,比如有的擅长‘边角田微调’,有的能根据稻谷含水量快速调参数,这些经验能帮更多农机手提升技能。” 盘锦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当地会把比武中的 “减损妙招” 整理成手册,免费发放给农机手,让 “颗粒归仓” 从 “比赛标准” 变成 “日常常态”。​

在耕地资源有限、水稻单产提升空间趋稳的当下,“机收减损” 早已不是 “小事”,而是保障粮食安全的 “隐形增收”。数据显示,我国水稻年种植面积约 4.5 亿亩,若全国水稻机收损失率从平均 3% 降到 2%,一年就能多收 45 亿公斤粮食,相当于 900 万人一年的口粮 —— 这比新增百万亩耕地的粮食产量还多。​

辽宁这场比武的意义,正在于把 “减损意识” 刻进农业生产的每一环:既要靠先进的农机装备 “硬件”,比如带自动调茬、精准清选功能的现代化收割机;更要靠农机手的 “软件” 技能,比如根据田间情况灵活调整参数的能力。当 “减损” 从 “被动要求” 变成 “主动追求”,当农机化从 “追求速度” 转向 “追求精度”,农业现代化的底色才会更扎实。

(文章素材来源:辽望·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