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重磅政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从 “产业兴旺” 到 “全面振兴” 的中国路径
- 农业政策
- 10天前
- 20热度
2019 年国务院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第一次系统提出以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为核心的乡村产业发展框架。六年后的现在,这个政策体系有了升级版本。2025 年 2 月发布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 年)》,把产业振兴放进 “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 五位一体的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里,清楚说了到 2027 年要实现 “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的新目标。
一、实施效果:五年努力建成产业振兴的 “四梁八柱”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到 2024 年底,这个政策实施后效果很明显:
粮食安全基础牢固。全国粮食产量第一次超过 1.4 万亿斤,大豆产量达到 2065 万吨,肉蛋奶、果菜茶等供应很充足,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超过 30%。
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起来了。全国建成了 4068 个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培养出赣南脐橙(品牌价值 691 亿元)、五常大米等一批 “国字号” 品牌,特色农业产值超过 9000 亿元。
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变多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3119 元,比去年增长 6.3%。其中,靠经营赚的钱占比升到了 45%,这些产业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超过 3300 万人。
科技帮助产业转型更快了。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 75%,智慧农业覆盖了 20% 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 62.4%。
二、未来方向:全链条升级和区域一起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清楚说了 2024 到 2027 年的六个重点努力方向:
让产业链深度融合。重点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等新的经营方式,推动农产品加工后的增值率升到 3.5 倍以上,还要建设 50 个国家级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
让数字技术深入应用。搞 “互联网 +”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到 2027 年,让 90% 以上的行政村都有电商服务,培养 100 个数字农业示范县。
加快绿色转型。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提高效果,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率超过 80%,建设 1000 个生态农场,打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乡村例子。
区域一起创新发展。东部地区重点发展智慧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中西部地区主要做特色种植养殖和加工流通,东北地区建设粮食安全产业带,形成 “东精西特北粮” 的不同发展格局。
创新联系农民、带动农民的机制。推广 “保底收益 + 按股分红”“订单农业 + 服务外包” 等模式,保证农民能拿到产业链增值收益的 30% 以上。
加大政策保障力度。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 1000 亿元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农业科技研发等领域,还要建立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白名单” 制度。
三、专家看法:解决三个大瓶颈的办法
北京大学的黄季焜教授说,现在乡村产业发展还面临三个大挑战:
产业链条短。大部分特色农产品只停留在初步加工阶段,精深加工占比不到 20%,增加价值的空间很大。
要素配置不平衡。乡村人才流失很严重,农村劳动力里,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 5.8%,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不到 60%。
品牌建设跟不上。虽然有 6.4 万个绿色有机地标产品,但在国际上有名的品牌不到 5%,市场竞争力需要提高。
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跨区域一起规划。打破地区之间的行政障碍,以 “七区二十三带” 为基础,画出全国特色产业的分布图,避免大家都做一样的东西导致竞争。
全链条用科技赋能。建立 “种业 — 种植 — 加工 — 流通” 全链条的创新体系,重点突破生物育种、智能装备等 “卡脖子” 技术。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养 10 万家示范合作社,发展生产、供销、信用 “三位一体” 的综合合作,提高小农户抵抗风险的能力。
从 2019 年的产业振兴指导意见到 2025 年的全面振兴规划,中国乡村产业发展已经从 “单个点突破” 变成 “整体重新构建”。政策不断加力、科技深入应用、市场多种创新,正在改变乡村经济的样子。随着中秋、国庆两个节日快到了,全国农产品消费的旺季也要来了,乡村产业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会,让我们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