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农产品价格涨跌分化,备货时机看这里!

中秋国庆双节快到了,农产品市场也进入了 “节前状态”。据农业农村部 9 月 18 日查的数据显示,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 200 指数稍微涨了 0.03 个点,到了 117.90;“菜篮子” 产品指数也跟着小涨 0.04 个点,到 118.67。看着大盘挺稳,但细分品种的价格却差得远 ,有的品种连着涨价备战节日,有的却悄悄降价走量。种庄稼的、搞批发的该咋把握节奏?这份最新的行情解读赶紧收好。

一、现在啥涨了?啥降了?

今天价格涨得最多的五个品种里,蔬菜占了四个。西瓜涨了 3.7%,成了淡季里的 “黑马”;冬瓜、生菜、油菜跟着涨,分别涨了 2.0%、2.0% 和 1.8%;鸡蛋也涨了 1.6%,延续了九月以来的上涨趋势。

仔细看就知道,这些品种涨价都有原因:西瓜现在正是 “秋瓜” 刚上市的时候,之前台风影响了部分地方的供应,加上中秋家里买的人多,价格就小涨了点;冬瓜是因为北方降温,露天种的老茬冬瓜卖完了,新茬的还没接上,所以价格波动着涨了。而鸡蛋涨价,是因为中秋做月饼要备很多鸡蛋,加上之前天热,中小养鸡场的产蛋量降了,但大养鸡场的鸡蛋够多,所以涨得不算多。

和蔬菜、鸡蛋涨价不一样,有些水果和水产品价格降了。鸭梨降得最多,跌了 3.2%,一方面是新梨集中上市,另一方面之前存的梨也在慢慢卖;大葱降了 2.4%,现在秋天新葱一批批上市,价格也跟着进入了季节性下跌的时候。

水产品里,大带鱼降了 2.2%,大黄花鱼降了 2.3%,这是因为夏天禁渔期过了,新打上来的鱼一批批往市场送;但白鲢鱼反而涨了 1.0%,主要是淡水鱼养殖成本涨了,加上节日里大家爱买便宜的淡水鱼,需求多了。

二、实用建议:种庄稼的、搞批发的该咋做?

1. 种庄稼的老乡:抓好上市时间,别扎堆卖

像冬瓜、生菜这些涨价的品种:北方露天种的老乡,可做好防寒准备,让采收期长点;南方种的老乡,能趁着价格高的时候,多卖些出去,但要注意最近的天气,别让下雨把菜的品质搞差了;

像大葱、鸭梨这些降价的品种:种大葱的老乡,可加强田里管理,多产点、种得好点,好应对价格竞争;种鸭梨的老乡,可分等级卖 —— 好果子往礼品市场送,普通果子多卖点走量,保证手里有钱流;

长远打算:多关注中央一号文件里 “稳价格、防卖不出去” 的政策,用好农业保险、贷款贴息这些支持,别盲目多种。

2. 搞批发的老板:按需求备货,盯好产销衔接

节日备货重点:牛肉、羊肉这些冻品,可稍微提前备点,但别囤太多;鸡蛋建议用多少补多少,别等节后堆在手里卖不出去;

短期能抓的机会:西瓜、好的叶菜这些,可关注从产地直接拿货,少经过中间环节,能省点成本;

风险提醒:大带鱼、大黄花鱼这些水产品,价格可能还会降,可等新打上来的鱼集中上市后,再批量进货。

三、双节对价格影响不大,整体稳着略降

从趋势来看,现在农产品供应整体够多,中央的托市收购、产销衔接这些措施也在发力,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不大。蔬菜价格已经连着涨了 8 周,等新茬的菜上市多了,10 月大概率会慢慢降下来;鸡蛋价格在中秋前会小幅度波动,节后可能会跌;牛羊肉价格因为成本在那撑着,还会保持稳着略涨的状态。

对消费者来说,节日餐桌的选择多,不用囤货;而种庄稼的和做生意的,更要关注 “量和价的平衡”,在节日行情里抓好节奏,才能赚最多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