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荒地变“金田”:北京小村用手机种出智慧稻!
- 农业科技
- 2天前
- 14热度
金秋十月,北京延庆康庄镇的小丰营村,520亩旱稻田里稻穗沉甸甸地弯着腰,风吹过,整片田野泛起金色的波浪。可奇怪的是,田埂上几乎看不到人影——没有扛水管的,没有弯腰查虫的,只有几台喷灌机沿着轨道缓缓移动,安静地洒着水珠。村支书张建军站在田边,掏出手机轻轻一点,屏幕上立刻跳出一串数据:土壤湿度18%、气温26℃、稻苗长势“优良”、病虫害“无异常”……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凭经验干活,现在动动手指,浇水、监测全搞定。”他笑着感慨,“再也不用‘脸朝黄土背朝天’了!”谁能想到,这片生机勃勃的稻田,两年前还是一片长满杂草的撂荒地?小丰营村的这场“翻身仗”,靠的不是蛮力,而是AI和数字技术——一场从田间到村务的智慧变革,正在这个京郊小村悄然发生。
一、从110亩试种到520亩丰收

2024年,村里决定整治撂荒地,先试种了110亩“旱香1号”旱稻。虽然当年收成不错,但问题也接踵而至:浇水全凭感觉,不是浇多了浪费水,就是浇少了苗旱;查虫害得一棵棵看,等发现时往往已经蔓延;记录长势靠手写本子,数据乱、难对比,效率低得让人着急。
“光靠老办法,荒地变不成‘宝地’。”张建军意识到,得给农业“装个脑子”。很快,村里引进了一家科技公司,量身定制了一套AI智慧农业系统,田头立起小型气象站,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和风速、土壤里埋了传感器,能“探”到地下20厘米的水分、智能虫情灯一拍照,就能自动识别害虫种类和数量。
二、所有数据都汇总到一个AI平台,全盘掌握
最让村民惊喜的是智能灌溉。“以前浇520亩地,得七八个人拉水管,三天才能浇完,还不均匀。”村民李大叔说,“现在喷灌机连着AI系统,平台一看土壤干了,自动启动,该浇多少就浇多少。”去年他负责20亩地,以前天天泡在田里,现在在家刷刷手机就行。“有次系统提醒‘偏旱’,我点了个‘自动灌溉’,半小时后湿度就恢复正常了——比我自己判断还准!”
有了技术支撑,村里旱稻面积从110亩迅速扩到520亩,还试种了10多个品种。AI平台还能“因品种施策”:比如“旱香3号”爱喝水,系统就多安排几次灌溉;“京旱10号”抗虫强,虫情预警就放宽些,既精准又省钱。“以前水肥浪费近三成,现在省下来了,稻子还更饱满。”张建军算了一笔账:今年亩产比去年高15%,520亩预计能带来近300万元收入。
三、不只是“管田”,更是“管村”

智慧农业的成功,成了小丰营村建设数字乡村的“敲门砖”。科技公司没止步于稻田,而是把数字技术延伸到了村庄治理的方方面面。走在村里,路灯杆上多的小盒子是“基础设施智慧管理平台”的传感器。“以前路灯坏了,得等村民打电话才知道,有时三四天没人修;公厕冲水坏了,污水流出来才有人管。”张建军说。现在,平台能实时监控路灯、公厕、垃圾站、水泵房,甚至冷库和光伏板。路灯不亮?系统自动报警,维修员手机上直接收到定位和故障原因。
四、冷库温度异常会及时提醒,避免农产品变质
村干部们还用上了“和美乡村”APP:发通知、收诉求、安排保洁,全在线上搞定。“以前通知村民开会,得挨个打电话;现在发个APP消息,半小时90%的人都看到了。”村妇联主任说。保洁员每天上岗打卡,卫生情况实时可查,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更暖心的是新建的便民服务中心。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可以在这里查政策、办补贴;墙上大屏滚动显示12345热线的处理进度——谁家反映“水管漏水”“路面坑洼”,解决到哪一步,一目了然。72岁的王大爷说:“以前领种粮补贴,得跑镇里好几趟。现在在服务中心填个表,工作人员帮着提交,我在家等消息就行。”他感慨:“这数字乡村,真方便,也真暖心。”
五、数字乡村,要“接地气”,更要“连民心”
小丰营村的实践说明:数字技术不是用来“摆样子”的,只有真正贴合农民需求,才能落地生根。所以,村里的系统设计得特别“傻瓜”,墒情、虫情都变成手机上的简单图标,老人学半小时就会用;同时保留线下服务,建便民中心帮老人“跨过数字鸿沟”。这种“科技向下沉,服务向上走”的做法,让数字乡村既有“智慧”,也有“温度”。
更重要的是,小丰营把技术用在了“刀刃上”,用AI解决灌溉浪费、种植低效,让撂荒地变成“增收田”;用数字平台提升治理效率,让村民办事不再“跑断腿”,这种“问题导向”的建设思路,比堆砌高科技设备更有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