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白粉病如何正确防治?别让”白霜”毁了瓜田,2 招守住高产!

进入夏秋季节,南瓜种植户常发现植株下部叶片出现白色粉状斑点,初看似晨露未干,实则为白粉病的典型症状。白粉病,这种病看似只是叶片 “长白霜”,实则能让叶片变黄干枯,严重时整株南瓜无法光合作用,结出的瓜又小又畸形,不少农户因没及时防治,一亩地少收上千斤。其实,只要分清症状、找对方法,白粉病完全能防住。​本文依据农业农村部《南瓜绿色生产技术规程》(NY/T 3891-2023)及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多年田间试验成果,系统解析白粉病的识别要点、发生规律与“农业+化学”协同防控策略,帮助种植户在病害初期精准出击,守住南瓜产量与品质底线。

一、别把 “白粉病” 和 “其他问题” 搞混​

南瓜白粉病的 “招牌特征” 是 “白色粉斑”,但很多新手容易和霜霉病、药害弄混,误判会错过最佳防治期。记住这 3 个识别要点,一眼就能分清:​

看发病位置:白粉病最爱先 “偷袭” 植株下部的老叶 —— 因为下部叶片通风差、湿度高,病菌容易扎根。初期在叶面或叶背出现白色粉状小圆斑,像有人撒了一小撮面粉,直径也就 2-3 毫米;随着病情加重,小斑会连成片,甚至布满整张叶片,远远看去,整株南瓜的下半部分像蒙了一层白纱。​

摸叶片手感:用手指轻轻蹭一下白色斑块,会有粉末粘在手上,这是白粉病的 “菌丝和孢子”;而如果是霜霉病,叶片上会有黄色斑点,背面有黑色霉层,擦不掉;如果是药害,叶片会有不规则的白斑,边缘发焦,也没有粉状物。​

看后期危害:白粉病严重时,白色粉斑会变成灰白色,叶片慢慢变黄、变脆,最后干枯卷缩,但一般不会腐烂;而其他叶部病害多会导致叶片腐烂穿孔。一旦叶片干枯,南瓜就没法制造养分,正在膨大的瓜会停止生长,甚至脱落。​

二、为啥你家南瓜容易得白粉病?​

湿度高、通风差:白粉病病菌喜欢 “闷湿” 环境 —— 比如大棚里浇水后没及时通风,棚内湿度超过 80%;或者露地种植时,行距太密,叶片互相遮挡,空气不流通,下部叶片长期处于潮湿状态,病菌孢子 24 小时就能萌发。张大姐的大棚就是因为连续阴雨天没开风口,才让白粉病快速扩散。​

连作重茬:如果同一块地连续 2 年以上种南瓜,土壤里会积累大量白粉病病菌(病菌能在病残体里存活 1-2 年),第二年一播种,病菌就会通过雨水溅到幼苗上,导致 “早发病、重发病”。不少老种植户反映,连作的地块比轮作地块,白粉病发病率高 30% 以上。​

植株弱:如果施肥时只喂氮肥,不施磷钾肥,南瓜会长得 “虚胖”—— 茎秆细、叶片薄,抵抗力差;或者种植时没起高畦,下雨后田间积水,根系缺氧,植株长势弱,这些都会让白粉病有机可乘。​

三、科学防:“农业防治打底,化学防治精准”​

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 “基础功”,做好这几点,能让白粉病发病率降低 60% 以上,还不用花钱:​

种前:选地块、整田地​

选高燥地块:避免在低洼积水的地方种南瓜,最好选择地势高、排水好的地块;如果是大棚种植,棚内要挖好排水沟,沟深至少 30 厘米,防止下雨后积水。​

高畦种植:起宽 1.2 米、高 15-20 厘米的高畦,每畦种 2 行南瓜,行距 1.5 米,株距 0.8 米(根据品种调整,别太密),这样能保证通风透光,减少下部叶片潮湿。​

轮作倒茬:和非瓜类作物轮作,比如前茬种玉米、大豆,别连续种南瓜、黄瓜、西瓜等瓜类作物,减少土壤病菌积累。​

种后:管田间、清残体​

合理密植 + 整枝:及时打掉南瓜下部的老叶、黄叶,每株保留 8-10 片功能叶即可,让田间通风更顺畅;浇水时别浇 “大水”,用滴灌或小水漫灌,避免水溅到叶片上。​

科学施肥:苗期多施磷钾肥(比如每亩施过磷酸钙 20 公斤、硫酸钾 15 公斤),少施氮肥,让植株长得健壮,提高抗病力。​

清病残体:发现个别病叶,及时摘下来带出田外烧毁(别扔在田边,会传播病菌);南瓜收获后,3 天内清理完田间的病叶、病株,深翻土壤 30 厘米,把表层带菌的土壤翻到下层,加速病残体腐烂。​

2.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 “精准打药”​

选对药剂:分 “初期” 和 “严重期”​

发病初期(粉斑少、仅下部叶片有):首选高效低毒药剂,比如25% 乙嘧酚悬浮剂 1500-2500 倍液,或30% 醚菌酯悬浮剂 1500-2500 倍液—— 这两种药对白粉病病菌针对性强,还不容易产生抗药性,每亩地喷 30-40 公斤药液即可。​

发病较严重(粉斑连成片、中部叶片也有):用 “强化药剂”,比如30% 氟菌唑可湿性粉剂 1500-2000 倍液,或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1500-2500 倍液,如果之前用过其他药没效果,可换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注意三唑酮用量别太大,避免抑制南瓜生长。​

打药技巧:“叶背、下部别漏掉”​

喷药时要重点喷叶片背面和下部老叶 —— 因为白粉病病菌容易在叶背潜伏,下部叶片是发病重灾区,只喷叶面会 “漏防”。​

间隔期:每隔 7-10 天喷 1 次,连续喷 2-3 次,别只喷 1 次就停 —— 病菌孢子可能没杀干净,停药后容易复发。​

注意事项:不同药剂要轮换使用(比如这次用乙嘧酚,下次用醚菌酯),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采收前 7 天要停止打药,保证南瓜安全。​

四、结语:白粉病不可怕,早防早治是关键​

南瓜白粉病的防治核心就是 “早识别、强预防、准用药”—— 通过农业措施减少病菌滋生,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就能让南瓜叶片保持翠绿,为结出大瓜、好瓜打下基础。对种植户来说,与其等病害严重了 “急着救”,不如平时多注意田间管理,把白粉病 “挡在田外”,这样才能省心又高产。​

参考文献:

农业农村部.《南瓜绿色生产技术规程》(NY/T 3891-2023).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全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年报》. 2023.

张友军等.《南瓜白粉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中国蔬菜》,2022(9): 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