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玉米、大豆、水稻 “一喷多促” 技术:让每一滴药液都成为丰收密码
- 农业科技
- 10天前
- 15热度
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哈达镇的玉米田里,植保无人机正掠过绿油油的植株,将混合着肥料、农药和调节剂的雾滴均匀喷洒。“去年用了‘一喷多促’,玉米亩产从 900 公斤涨到 1100 公斤,每亩多赚 500 多元!” 种粮大户王富贵望着长势喜人的庄稼,脸上洋溢着笑容。这项被农业农村部列为 2025 年重点推广的技术,正在改写传统农业的生产逻辑。
一、从 “单打独斗” 到 “协同作战”
传统农业管理中,防虫、施肥、抗逆往往需要多次单独作业,费时费力。而 “一喷多促” 技术通过科学配比,将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成分一次混合喷施,实现 “一次用药、多重功效”。以玉米为例,在抽雄吐丝期喷施含氯虫苯甲酰胺、吡唑醚菌酯、磷酸二氢钾和胺鲜酯的复合药剂,既能防治玉米螟、大斑病,又能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促进籽粒饱满。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 “精准配伍”。中性或酸性肥料与农药混配时,需注意 pH 值匹配,避免产生沉淀;碱性肥料则需先进行混配试验,确保稳定性。例如,大豆鼓粒期喷施磷酸二氢钾+ 高效氯氟氰菊酯+ 芸苔素内酯的组合,可使百粒重增加 0.8 克,亩产提升 7% 以上。
二、量体裁衣的增产方案
东北地区针对根系早衰和早霜风险,推荐使用含腐殖酸水溶肥与胺鲜酯复配剂,可降低植株冰点,延长灌浆时间 3-5 天。黄淮海地区则重点应对高温胁迫,喷施磷酸二氢钾 + 中微量元素水溶肥 + 抗旱剂,缓解高温对授粉结实的影响,使穗粒数增加 8%-12%。在内蒙古兴安盟,无人机喷施作业使玉米增产 20%,每亩节省人工成本 100 元。
针对大豆花荚期易出现的落花落荚问题,始花期喷施磷钾叶面肥 + 硼钼微肥 + 保护性杀菌剂,可使结荚率提高 15%,同时防控霜霉病和蚜虫。黑龙江海伦市的示范数据显示,采用全生育期 “一喷多促” 技术后,大豆亩产达 195.9 公斤,比常规管理增产 14.6 公斤,蛋白质含量提升 1.2 个百分点,每亩增收 58.8 元。
在广西平南县水稻示范区,“正业海岛素 + 井冈・乙蒜素” 的免疫诱抗方案使剑叶宽厚挺立,纹枯病防效达 90%,亩产突破 800 公斤,比常规田增产 11%。东北地区针对低温冷害,喷施磷钾肥或液体膜形成叶面保护层,可减轻早霜危害;长江中下游地区则通过磷酸二氢钾 + 抗旱剂组合,应对高温干旱,使千粒重增加 1.5 克。
三、从 “人海战术” 到 “智能作业”
植保无人机的普及使 “一喷多促” 技术如虎添翼。以大疆 T40 无人机为例,其搭载 50 升药箱,每小时可作业 150 亩,飞行速度 5-7 米 / 秒,喷幅达 11 米,配合沉降剂使用,雾滴穿透性强,尤其适合密植作物。在吉林松原,无人机喷施使玉米作业成本从每亩 80 元降至 30 元,效率提升 5 倍。
为确保效果,喷施时间和气象条件至关重要。玉米需在蜡熟前 5-7 天完成作业,水稻避开正午高温,选择上午 10 点前或下午 4 点后进行,风速需小于 3 级。若喷施后 24 小时内遇大雨,需及时补喷。
四、绿色农业的 “催化剂”
“一喷多促” 技术通过减少施药次数,显著降低农药和化肥用量。在安徽,水稻示范区通过混配井冈・乙蒜素和氨基寡糖素,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 30%,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 0.2 个百分点。大豆种植中,性诱捕器 + 生物农药的组合使化学农药用量减半,种薯通过欧盟 GAP 认证,出口溢价达 0.5 元 / 公斤。
这种 “减量增效” 模式正推动农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内蒙古扎赉特旗通过 “一喷多促” 与轮作倒茬结合,土壤板结问题得到缓解,蚯蚓密度增加 30%,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这项技术的推广步伐正在加快。农业农村部计划在全国建设 100 个 “一喷多促” 示范基地,目标到 2026 年实现三大作物覆盖率超 60%,带动亩均增收 150 元以上。正如兴安盟农技人员所说:“我们不是在简单种地,而是用科技让每片叶子都成为‘光合工厂’,让每粒种子都装满丰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