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晚稻关键期:湖南浙江靠”三板斧”防病虫害,保住秋粮收成!
- 种植技术
- 2025-09-09
- 40热度
现在正是南方晚稻长幼穗的关键时候,这个阶段不光是晚稻长产量的 “黄金期”,也是病虫害扎堆来、容易让粮食减产的 “危险期”。作为南方产粮大户的湖南、浙江,正盯着这时候的病虫害特点,用 “精准监测、科学防控、一起发力” 的办法,织密防护网,给秋粮丰收打基础。

一、精准监测:找准病虫害在哪儿,早防控早主动
晚稻长幼穗时,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这些病虫害特容易集中爆发,而且藏得深、传得快,要是没及时发现,几天就可能大面积遭殃。湖南、浙江靠科技搞了 “地上 + 空中” 的立体监测网,让病虫害躲不开。
在湖南益阳的晚稻田里,每隔 500 米就立着一台智能虫情测报灯。这灯用灯光诱捕害虫,再靠 AI 图像识别自动数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有多少,数据实时传到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的病虫害预警平台。益阳市农技推广中心的李军说:“以前人工查田,一亩地得走半个多小时,还容易漏。现在平台每天发数据,哪块田害虫超量、该防控,一眼就看清。”
浙江嘉兴则把物联网用进了监测里。秀洲区的晚稻示范田里,埋了土壤墒情传感器,装了病虫害监测摄像头,既能实时测土壤湿度、温度,摄像头还能拍稻叶上的虫卵和病斑。嘉兴市农业农村局的人说:“长幼穗的稻株嫩,纹枯病刚开始就叶鞘上一点小斑点,人工根本看不见。但摄像头能放大 10 倍拍,再加上算法分析,刚发病就能预警。”
二、科学防控:精准下手少伤害,又高效又环保
晚稻长幼穗时,对农药、打药方式特别敏感 ,药没用对,不光可能杀死害虫的天敌、污染环境,还会影响幼穗发育,让稻穗颗粒变少。湖南、浙江不再瞎打药,搞 “精准打药、绿色防控”,既治住病虫害,又护着稻田生态。
湖南永州的晚稻农户,今年大多用 “无人机 + 生物农药”。祁阳县种粮大户周建国说:“以前用背负式喷雾器,一亩地喷 30 斤药水,还容易喷到幼穗上。现在无人机能定高度、定速度飞,药雾化得细,刚好粘在稻叶背面,那是稻纵卷叶螟幼虫躲的地方,既准又不伤幼穗。” 他种的 200 亩晚稻,用了苏云金杆菌这类生物农药,配合无人机喷,病虫害防治效果高了 25%,农药少用 40%,每亩成本省 30 元。
浙江宁波则试了 “生态调控 + 物理防治” 的绿色招。余姚的晚稻田里,每隔 20 米种一行香根草,能引害虫来产卵,再人工集中清虫卵;同时田里挂黄色粘虫板,利用稻飞虱喜欢黄色的特点粘杀它们。宁波市农技推广总站的人说:“今年 10 万亩晚稻推这模式,稻纵卷叶螟的数量比去年少 50%,还不用化学农药,稻穗长得更饱满。”
三、协同发力:政企农一起上,打通防控最后一步
晚稻防病虫害,时间紧、任务重,单靠农户自己是不行的,所以湖南、浙江搞 “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户配合” 的机制,把技术、资源送到田里,确保防控落地。
湖南省推 “农技员 + 合作社 + 农户” 的帮扶模式。全省派了 1200 多名农技员下到乡镇,分片包联农户,靠现场培训、微信群指导,教大家认病虫害、学打药技巧。常德汉寿县的农技员还联合农药企业,给农户搞 “农药 + 施药服务” 套餐,也就是企业根据监测数据配专用药,再派专业飞防队上门打药,农户只付成本费。汉寿农户王桂英笑着说:“我家 5 亩晚稻,全程飞防队管,我没操心,现在稻穗又多又壮。”
浙江省则靠 “统防统治” 服务组织提效率。全省有 800 多家这类组织,服务覆盖了 65% 的晚稻种植面积。衢州江山的组织靠 “农户自愿报名、乡镇统一协调”,对连片晚稻田搞 “统一监测、统一打药、统一管理”。负责人周明说:“以前农户各自打药,有的打早有的打晚,效果差。现在统一弄,不仅时间一致,还能用大型设备,效率比散户高 3 倍。”
现在湖南、浙江的晚稻陆续进入孕穗期,从田里看,经过精准防控的稻株长得壮、叶子绿,幼穗饱满,没出现大面积病虫害。这两地在晚稻长幼穗关键期的防控做法,不光给当地秋粮丰收上了保险,也给南方其他产区提供了能学、能用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