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团队搞出大突破:小麦有了”耐盐高产基因搭档”,盐碱地能变粮田了!
- 行业资讯
- 5天前
- 20热度
最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院士团队传来好消息:他们第一次弄明白,TaGW2 和 TaVOZ1 这对 “基因搭档”,能通过两种办法帮小麦扛盐,还不耽误高产。这不仅填补了小麦耐盐研究的理论空白,还为培育 “又耐盐又高产” 的小麦新品种找到了精准目标,给我国盐碱地开发帮了大忙,下面跟着小编去了解一下吧。
一、盐碱地是小麦的 “克星”,老办法育种不管用
土壤变盐碱,就像土地 “生病” 了,全球大概有 10 亿公顷这样的地,我国也有 1.48 亿公顷,其中能开发成耕地的差不多有 2 亿亩。可小麦特别怕盐 ,土地里盐多了小麦根吸不上水;钠离子还会在小麦身体里堆积,伤细胞、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小麦苗发黄、分杈少、穗粒少,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我国北方很多灌溉区,因为长期浇水,土地慢慢变成了盐碱地,小麦常常减产 20%-30%。” 团队核心成员、西农教授王保通说。以前培育耐盐小麦,大多靠 “传统杂交”:找天生耐盐的品种,和普通品种杂交。但这种办法耗时久,而且很多耐盐品种虽然能在盐碱地活下来,却长得差、麦粒轻,产量上不去,满足不了实际种植需求。
要解决 “耐盐又高产” 的矛盾,关键得找到控制小麦耐盐的核心基因,弄明白它们是怎么工作的。康振生院士团队研究小麦抗逆分子育种已经 20 多年了,之前在小麦防病、找抗逆基因上有不少突破。这次为了实现 “小麦抗盐还不减产”,团队花了 5 年,终于锁定了 TaGW2-TaVOZ1 这对关键 “基因搭档”。
二、找到 “黄金基因搭档”,一个管高产,一个管抗盐
团队的研究,是从对比不同耐盐小麦的基因开始的。“我们选了两个经典品种:‘小偃 6 号’耐盐性强,‘中国春’耐盐性弱。把它们种在有盐胁迫的环境里,看基因表达有啥不一样,结果发现 TaGW2 和 TaVOZ1 这两个基因的变化最明显,在耐盐的‘小偃 6 号’里,这俩基因结合得更紧密、活性更高。” 团队博士生李阳解释。
这两个基因其实不算 “新面孔”:TaGW2 早就被证实和小麦粒重有关,要是它发生一点突变,小麦粒会更宽、更重,是培育高产小麦的重要目标;TaVOZ1 则是小麦应对逆境的 “老手”,遇到干旱、低温、高盐时,它能激活抗逆基因,帮小麦扛过去。但之前没人发现,这俩基因能一起合作,帮小麦耐盐。
为了确认它们的关系,团队做了酵母双杂交、双分子荧光互补等分子实验,第一次证实:土壤盐多的时候,TaGW2 的 C 端结构能精准 “抓住” TaVOZ1 的转录激活域,形成一个 “功能复合体”。“这就像找到一对‘黄金搭档’,一个负责‘保产量’,一个负责‘扛盐害’,它们结合到一起,就为‘耐盐 + 高产’打下了基础。” 王保通教授打了个通俗的比方。
三、两种办法帮小麦扛盐,又 “清障碍” 又 “开防线”
第一条路:给 “绊脚石” 贴标签,精准清理。细胞里有一种叫 “泛素” 的物质,就像 “降解标签”,细胞里的 “垃圾处理站”就会把它清掉。团队发现,TaGW2 有 “E3 泛素连接酶活性”,土壤盐多的时候,它会给小麦细胞里的 “抗盐抑制因子”贴上泛素标签,让这些 “绊脚石” 被快速清理掉。这样一来,小麦自身的抗盐基因就不会被抑制,抗盐机制就能顺利启动。
实验显示,TaGW2 功能正常时,小麦细胞里的 “抗盐抑制因子” 比它失效时少 40% 以上,而抗盐相关基因(比如帮小麦排钠离子的 TaNHX1、帮小麦调节水分的 TaP5CS)的活性能提高 2-3 倍。
第二条路:直接 “拧开开关”,激活抗盐防线。除了清理障碍,TaGW2-TaVOZ1 复合体还能主动出击。团队通过实验发现,这个复合体可以直接结合到抗盐基因的 “启动子区域”,就像用钥匙打开开关一样,让抗盐基因 “开工”,促进小麦合成脯氨酸,还能帮小麦把多余的钠离子排出去,减少盐对细胞的伤害。
“这两条路就是‘双保险’:一条负责‘减害’,把阻碍抗盐的东西清掉;一条负责‘增益’,激活抗盐的机制。” 康振生院士总结。而且因为 TaGW2 本身能管产量,所以小麦耐盐的同时,不会像以前那样减产。
在模拟盐碱地的实验里,经过基因优化的小麦表现特别好:在含盐量 0.3% 的土壤里,它的发芽率比普通小麦高 35%,苗期叶子枯萎的比例少 50%,成熟时有效分杈多 20%,粒重只比在正常土壤里少 8%。“这意味着,优化后的小麦在中度盐碱地里,既能好好长,产量还能保持高水平。” 王保通说。
目前,团队已经和国内多家种子企业合作,开始培育耐盐小麦新品种,第一批含有这个 “基因搭档” 的小麦品系,已经进入田间鉴定阶段。未来,随着研究深入,还能培育出更适合不同类型盐碱地的小麦品种,让更多原本 “沉睡” 的盐碱地,变成能产粮的 “高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