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 “数字农田” 进化论:从 “一张图” 管万亩地到 32% 信息化率的智慧突围
- 行业资讯
- 1天前
- 10热度
当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 年)》里提出 2028 年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要达到 32% 的目标的时候,中国农业 “国家队” 北大荒集团早就用数字技术画出了未来农业的真实样子。在北大荒信息公司的指挥大屏幕上,技术人员轻轻点一下鼠标,4800 万亩耕地的生长数据、8.4 万台智能装备的运行情况、60 万农户的生产需求就实时集中成了中国农垦用地 “一张图”,这里正在发生一场从 “靠天吃饭” 到 “知天而作” 的农业革命。
“就像《哪吒》里的‘山河社稷图’,我们把北大荒的每一寸土地都放进了数字世界里。” 北大荒信息公司董事长兰天义指着屏幕上不停闪的数据点介绍。这张有 20 多个专题、600 多个图层的 “一张图” 系统,给垦区 26 万个地块建了详细的 “数字身份证”,从土壤里有机质的含量到种庄稼的历史,从水利设施的分布到积温带的划分,实现了土地管理从 “糊涂账” 到 “透明账” 的变化。
在青龙山农场的智慧水利示范区,这种变化体现得特别明显。种庄稼的人只要点一下手机,120 扇智能闸门就会根据土壤的湿度自己调节浇地的水量。和传统的方式比起来,智能灌溉让每亩平均节水 10%,每年能省下 12 万元的人工成本。更让人惊喜的是,用地表水浇地让水稻每亩结实率提高了 3.1 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了 0.7 克,以前 “看天浇水” 的农田变成了精准能控制的 “数字粮仓”。
靠着 “一张图” 开发的 “耘图” 平台,也给 78 万台(套)农机具建了数字档案。现在,管理者用土地承包管理、农机调度等 19 套专门的系统,就能实现从耕地到收获的全流程数字管理,种植补贴精准发放、农业保险快速理赔等以前让农户头疼的难题,都用数据融合解决了。
“红色的地块需要补肥料,蓝色的地块正常生长,这张‘处方图’就是水稻的营养餐单。” 在八五六分公司的智慧农业指挥中心,科技信息中心主任马磊展示着 AI 算法生成的田里的管理方案。用 “天空地” 一体的监测系统,48 颗卫星 2 个小时就能扫完整个垦区的庄稼生长情况,7321 台物联网设备实时收集土壤湿度数据,无人机按定好的路线巡查田地,还传回画面,形成了覆盖 464 万亩农田的 “智慧神经网”。
这种变化让种庄稼的李丹得到了好处。他家 120 亩水稻田用了 “处方图” 技术以后,无人机根据土壤肥力的不同精准施肥,不但肥料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很多,庄稼长得还更均匀,实现了 5% 到 10% 的增产。在鹤山农场,变量施肥技术让施肥和土地肥力的匹配度提高了 20%;在八五五农场,大豆智慧制种的全流程数字管理让种子的纯度提高了很多,这些变化证明了北大荒从 “凭经验种庄稼” 到 “靠数据种庄稼” 的转型效果。
现在,北大荒智能装备管理平台已经覆盖了 111 个农场,1.8 万多个智能闸门组成的智慧灌溉排水系统,正在重新定义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当技术人员在大屏幕前安排农机干活的时候,田里的插秧机正顺着卫星导航的路线,种下一行行笔直的秧苗,误差不超过 2 厘米。根据规划,北大荒正靠着 “一张图” 系统建设万亩智慧农场、千亩级 “AI + 场景” 示范区。这场变化不但让老农垦人感叹 “种庄稼越来越轻松”,还画出了 2028 年农业信息化率达到标准以后中国农业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