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战队” 护稻穗!辽宁营口19万亩水稻用无人机防病虫害,亩增 200 斤
- 农业科技
- 9天前
- 12热度
8 月的辽河平原,金黄的稻穗在风中晃。可是,一场突然来的强降雨让辽宁营口的水稻种植户皱起了眉头。连着下雨让稻田里的湿度一下子变高,二化螟、稻瘟病这些病虫害像幽灵一样悄悄扩散。这时候,一群 “空中卫士” 悄悄来了,给 19 万亩稻田筑起了科技防线。
一、“黄金窗口期” 的科技突围
“水刚退下去,稻穗刚长齐,这时候打药最关键!” 盖州市青石岭镇朱甸村的种植大户佟娟,看着自家 600 亩稻田,心里特别着急。往年人工打药要十几天才能完成,但今年病虫害扩散得比预想快多了。就在她没办法的时候,两台蓝白相间的植保无人机 “嗡嗡” 地飞了过来。
这是营口市农业农村部门紧急启动的 “无人机统一防治” 行动。这些无人机装了高精度导航系统,每次能装 40 斤药,在离稻叶 2-3 米高的地方,以每秒 6 米的速度飞着打药。用智能变量喷洒技术,每亩只需要 2 升药,就能均匀喷到水稻叶片的正反两面,连稻秆底部的虫卵都躲不掉。
“以前人工打药,一亩地得用 30 斤水,现在用无人机能省 90% 的水!” 佟娟看着无人机飞过稻田,药变成细密的小雾滴精准落在稻叶上。更让她惊喜的是,两台无人机不到一天就打完了 600 亩地,效率是人工的 30 倍。
二、从 “撒药人海” 到 “智慧防控”
这次能用科技解决问题,背后是营口市农业部门提前做好的准备。2024 年,营口市把农业防灾减灾的钱整合起来,按每亩 9.59 元的价格买无人机服务,单是二化螟统一防治这一项就花了 17.25 万元。这些钱不只是用来买服务,还用来研发 “无人机 + AI” 监测系统。
在大石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指挥室里,工作人员通过物联网平台,随时看 19 万亩稻田的 “健康记录”。多光谱传感器捕捉到的光谱数据,能提前 3 天预警稻瘟病要爆发;卫星遥感影像还能精准找到二化螟产卵的地方。“以前靠农民用眼睛看,现在用科技能把病虫害都找出来。” 植保科科长赵润洲轻点鼠标,屏幕上马上显示出病虫害多的地方。
更让人高兴的是,用无人机还带来了实际的环境好处。营口市的农药使用量从 2019 年的 1500 吨,降到了 2024 年的 1317 吨;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率提高到了 63.6%。“无人机喷的药粘在稻叶上更牢,农药利用率提高 30%,相当于每亩少用半瓶药。” 赵润洲介绍说。
三、从 “会种地” 到 “慧种地” 的蝶变
在老边区柳树镇的无人机培训基地,50 个农民正在学怎么操作无人机。“以前觉得无人机是高科技,现在才发现操作不难。” 学员李建国手里拿着遥控器,熟练地规划飞行路线。经过 9 天培训,他不光拿到了民用无人机驾驶证,还学会了看数据和配药。
这种 “培训 + 实践” 的方式,让科技真正用到田里。2024 年,营口市一共培养了 200 多个无人机飞手,他们不光服务本地,还去吉林、黑龙江等地帮忙防治病虫害。“现在一个飞手一天能赚 1500 元,比原来种地收入高多了。” 李建国说。
用科技帮忙,不只是提高了效率,还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方式。在鲅鱼圈区,无人机技术已经从稻田用到了森林病虫害防治上,一台设备一天能作业 6000 亩,农药使用量减少 15%。“以后我们还要引进 AI 决策系统,让多台无人机自己组队作业。” 营口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到 2025 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用无人机防治的比例要达到 80%。
这只是营口市农业科技转型的一个例子。用 “无人机 + 大数据 + 培养人才” 的模式,当地不光解决了病虫害防治的问题,还找到了一条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路。现在,在辽河两岸的稻田上空,无人机还在不停地飞。它们撒的不只是防治病虫害的药,更是用科技让农业发展的希望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