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霜霉病防治方法有哪些?
- 种植技术
- 21小时前
- 12热度
种莴笋最闹心的事儿,就是刚长出油绿的叶子,背面突然冒一层白霉,没几天叶子就发黄、变软,一摸黏糊糊的,最后整株烂掉!这就是莴笋的 “头号病害” 霜霉病。这病一旦爆发,一亩地能少收一半,还会传染给旁边的莴笋。其实霜霉病不用怕,今天教你 4 个实在招,从预防到救治全搞定,让莴笋叶嫩没斑,收的时候一筐接一筐!
一、先做农业防治,少打药更省心
选对品种:优先选抗病强的,比如 “耐寒白尖叶莴笋”“红尖叶莴笋”“青麻叶莴笋”,这些品种叶片厚、蜡质层也厚,霜霉病不容易粘在上面。南方多雨地区还能选 “抗湿莴笋 1 号”,耐潮又抗病,下雨也少发病。
别连作:莴笋霜霉病的病菌会在土里 “藏” 2-3 年。要是一块地连年种莴笋,或者接着种白菜、萝卜、甘蓝(这些都是十字花科,都招霜霉病),病菌会越攒越多,第二年准爆发。建议种完一茬莴笋后,改种玉米、豆子、红薯,轮着种 2 年再种莴笋,地里的病菌能少 70%。就算地块小,也别和十字花科蔬菜挨着种,至少隔 3 米远,避免病菌 “串门”。
清园要彻底:收完莴笋,或者发现病株,一定要把 “病残体” 清干净,然后把病叶、病株连根拔起,别扔在田边,要么带出田外烧掉,要么埋深 1 米以下。清完后在地里撒一层生石灰,浅锄一下,既能消毒,还能调土壤酸碱度,让病菌难存活。
二、用生物防治,吃着更放心
苏云金杆菌(Bt):这是治霜霉病的好帮手。选 1000 亿孢子 / 克的菌剂,稀释 1000 倍液。从莴笋长到 5 片叶开始喷,每周喷 1 次,连喷 2 次,能提前预防霜霉病。就算刚发病,喷 2 次也能控制住,叶子慢慢恢复翠绿。
苦参碱:用 0.3% 苦参碱水剂,稀释 800 倍液,重点喷叶片背面(霜霉病的菌丝多在背面)。发病初期喷,5 天喷 1 次,连喷 2 次,不仅能治霜霉病,还能顺便防蚜虫,一次解决两个问题。
三、要是病发得急,用化学防治快速控住
代森锰锌:选 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稀释 500 倍液,喷叶片正反面,7 天喷 1 次,连喷 2 次,对霜霉病的防效能到 80%。安全间隔期 7 天,喷完等 7 天再采收,吃着放心。
百菌清:用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稀释 600 倍液,发病初期喷,重点喷叶背和叶心,别漏喷。安全间隔期 5 天,适合赶时间采收的情况。
四、加物理防治,减少发病
调整播种期,避开病害 “旺季”
北方地区:秋播莴笋别晚于 8 月下旬,不然 10 月降温后,棚里或田里湿度大,霜霉病容易爆发;春播别早于 3 月中旬,避开倒春寒带来的低温高湿。
南方地区:梅雨季(6-7 月)别种莴笋,这时候又潮又热,霜霉病几乎防不住。选 9-10 月播种,天气干爽,病害少。
设施栽培:高垄 + 地膜,降湿通风
高垄栽培:起 30 厘米高、60 厘米宽的垄,把莴笋种在垄上,别种在平地上。下雨后水能快速流走,不会泡根,还能让根部通风好,减少湿度。
地膜覆盖:播种后或移栽后,在垄上盖黑色地膜,别用透明的,透明的会长草。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田间湿度,还能抑制杂草,让霜霉病没 “舒服” 的环境。
通风控湿,别让地里 “闷着”
露地种:密度别太大,每亩种 4000 株左右(株距 20 厘米、行距 30 厘米),让叶片之间能通风,别挤在一起闷出湿气。
大棚种:每天上午 9 点掀开棚膜通风,下午 4 点再关上。要是棚内湿度超过 80%,哪怕阴天也要开小缝通风,把湿气排出去。
总结:其实莴笋霜霉病真不可怕,记住 “农业防是基础、生物治更环保、化学救急快、物理控环境”,就能轻松防住。还有个关键,别等病重了再治!看到 1-2 片叶长白霉就动手,别等全田发病,那时候再治,莴笋也长不壮了。按这些方法做,种出来的莴笋叶嫩没斑,收的时候一筐接一筐,炒着吃、凉拌吃都新鲜,之前的辛苦也不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