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为什么要拌种?科学拌种的五大核心好处与实操指南来啦!

在小麦从种到收的绿色高产种植方法里,给小麦种子拌药(也就是 “拌种”),是最省钱、效果最好、还不污染环境的病虫害防治第一步。不过有些农户总觉得 “拌种可办可不办”,或者 “只有病虫害严重的年份才用”,其实这是误区。很多科研数据和实际种植经验都证明,科学规范地给小麦拌种,不光能明显减少小麦苗期病虫害,还能让根长得壮、出苗齐,给后期高产打下扎实的底子。那么,小麦为什么要拌种?如何科学拌种?

一、有效防控土传与种传病害,保障苗全苗壮

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全蚀病、纹枯病等主要病害,其病原菌种可使药剂在种子周围形成保护层,有效阻断病原侵染,防效达85%以上”。

在黄淮海主产区,未拌种田块腥黑穗病平均发病率可达3%–5%,严重地块超10%;而规范拌种后发病率普遍控制在0.1%以下,基本实现“零发病”。

二、显著减轻地下害虫与苗期虫害危害

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以及苗期蚜虫、灰飞虱等,是导致小麦缺苗、弱苗的重要因素。这些害虫不仅直接咬食种子和根系,还是病毒病(如小麦黄矮病、丛矮病)的传播媒介。

采用含有吡虫啉、噻虫嗪等内吸性杀虫剂的种衣剂拌种,可在植株体内形成有效药膜,对刺吸式和咀嚼式口器害虫均具良好防效。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在河南、山东等地的试验表明,拌种处理可使地下害虫危害率降低76%,苗期蚜虫虫口密度下降68%,同时病毒病发生率减少52%。

三、促进根系发育,提升抗逆性与分蘖能力

现代复合型种衣剂不仅含杀菌杀虫成分,还常添加生物刺激素(如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微量元素(锌、硼)及成膜剂。这些成分可刺激种子萌发、增强幼苗活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田间试验显示,拌种处理的小麦出苗时间平均提前0.8天,7叶期单株次生根数增加2.3条,分蘖数提高15%,尤其在低温、干旱或盐碱胁迫条件下,抗逆优势更为显著。

四、减少后期用药,推动农药减量增效

拌种属于“源头防控”,具有持效期长(通常覆盖苗期30–45天)、靶向性强、用药量少等优势。相比苗期喷雾,拌种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30%–50%,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符合农业绿色发展理念。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推广数据显示,连续三年实施科学拌种的示范区,小麦全生育期农药使用次数平均减少1.2次,每亩节本15–20元。

五、规范拌种操作要点

为确保拌种效果,需遵循“选对药、控水量、拌均匀、晾干播”原则:

药剂选择:根据当地主发病虫害选用登记药剂。常见组合如:苯醚甲环唑+咯菌腈(防病)+吡虫啉(防虫);或选用已登记的复合种衣剂(如“酷拉斯”“奥拜瑞”等)。

用药剂量:严格按标签推荐剂量使用,不可随意增减。一般杀菌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1%–0.3%,杀虫剂为0.2%–0.4%。

拌种方法:先将药剂兑水稀释(水量为种子重量的2%–3%),再倒入种子中充分搅拌,确保药液均匀附着。使用机械拌种机效果更佳。

晾干播种:拌后摊开阴干2–4小时,待种子不粘连即可播种。切忌暴晒或堆闷,以免影响发芽率。

值得注意的是,已包衣商品种子无需重复拌种;自留种或未包衣种必须处理。拌种后剩余药液不得随意倾倒,需按农药废弃物规范处置。

六、结语

小麦拌种可不是可有可无的 “走过场”,而是结合了病虫害防治、种植管理和绿色种植的实用技术。它每亩花不到 10 块钱,就能换来出苗齐、麦苗壮、病虫害少、分蘖多的多重好处,是小麦提升单产、践行 “藏粮于技” 的典型好办法。种小麦的农户得改改老想法,把科学拌种当成标准播种步骤,从 “第一粒种子” 就做好把关,这样才能给夏天小麦丰收筑牢扎实的底子。

数据来源与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小麦种子处理技术对苗期生长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数据来源:《2023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年度报告》

权威出处:《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典型案例汇编》,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