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为什么容易缺铁?怎样为仔猪补铁?科学补铁的关键解析!

因为养过猪,所以我深知初生仔猪,健康管理太关键了,这直接决定了它们能不能活下来,还有以后长得壮不壮、长得快不快。在养殖过程中,小猪缺铁贫血是最常见也最要命的一种营养跟不上导致的病。要是没及时处理,小猪就会没精打采、吃不下饭,长得特别慢,抵抗力也变差,稍微有点病菌就容易生病,严重的直接就死了。我刚开始管猪场的时候,就只知道 “小猪要补铁”,跟着别人学给小猪打针,却不知道为啥非补不可。后来有一窝小猪没及时补铁,好几只都蔫蔫的,差点没保住,才明白这补铁的门道有多重要。那么,仔猪为什么容易缺铁?怎样为仔猪补铁?

一、铁储备先天不足

与多数哺乳动物不同,**猪胎盘属于上皮绒毛膜型,通透性极低,母体铁几乎无法通过胎盘主动转运给胎儿**。因此,仔猪出生时体内铁储备极为有限,平均每头仅含30–50毫克铁,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血液中。这一储备仅能维持出生后3–4天的基本生理需求。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研究指出:“初生仔猪体内铁含量不足成年猪的1/10,而其生长速度却是成年猪的数十倍,导致铁供需矛盾极为突出”。

这种“先天性铁储备匮乏”是仔猪易发贫血的根本原因。

二、母乳铁含量极低,无法满足快速生长需求

尽管母猪乳汁营养丰富,但其铁含量极低,平均仅为0.2–0.4 mg/L。按仔猪日均采食乳量1.5–2.0公斤计算,每日仅能从母乳中获取0.3–0.8毫克铁。然而,为支持其高速生长(日增重200–250克),仔猪每日实际需铁量高达7–10毫克。

这意味着,**仅靠母乳,仔猪每日铁摄入量不足需求的10%**,缺口高达90%以上。全国畜牧总站《仔猪科学饲养技术指南》强调:“母乳无法满足仔猪铁需求,必须通过外源补充”。

三、生长速度快,铁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仔猪出生后前3周是体重增长最快的阶段,血容量迅速扩张,血红蛋白合成对铁的需求急剧上升。若铁供应不足,红细胞生成受阻,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代谢紊乱。

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被毛粗乱、呼吸急促、喜卧少动、吮乳无力。严重者在10–14日龄出现“僵猪”或急性死亡。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监测数据显示,未补铁仔猪3周龄血红蛋白平均值仅为70 g/L(正常应≥100 g/L),死亡率提高2.8倍。

四、环境与行为限制铁的自然获取

在传统散养模式下,仔猪可通过舔食土壤补充部分铁元素。但在现代集约化猪场,仔猪出生在水泥产房或高床栏舍中,无法接触土壤,且为防控腹泻常限制早期补料,进一步切断了铁的自然来源。

农业农村部《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规范》明确指出:“在封闭式产房饲养条件下,必须通过注射或口服方式为仔猪补充铁剂”。

五、科学补铁的操作建议

为有效预防缺铁性贫血,应遵循“早补、足量、安全”原则:

补铁时间:首次补铁应在出生后24–72小时内进行,最佳为第2天。部分高产母猪所产仔猪(初生重小于1.2公斤)可于第5–7天追加一次。

补铁方式:肌肉注射为首选,常用右旋糖酐铁、葡聚糖铁等,剂量为100–200 mg/头。口服补铁效果不稳定,易受肠道pH和微生物影响,仅作辅助。

操作要点:注射部位为颈部一侧,针头长度0.5–1.0 cm(防止损伤神经),注射前摇匀药液。避免与硒、维生素E等同时注射,以防沉淀反应。

在广东某万头母猪场实施规范补铁后,仔猪21日龄断奶均重达6.8公斤,较未补铁组提高1.2公斤,保育期成活率提升至97.5%。

六、结语

刚出生的小猪缺铁,不是咱们养殖户没管好,而是小猪自身的身体特点,再加上现在的养殖方式,共同导致的必然情况。搞明白这个规律,主动给小猪科学补铁,是保证小猪健康、让猪场多赚钱的基础活儿。补铁看着是件小事,却关系到整窝小猪的生长好坏,影响全局。只有从给小猪补 “第一口铁” 就做好,才能给小猪一辈子的生长打下扎实的底子。

数据来源与参考文献:

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

资料来源:《猪营养需要与饲料配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1

数据来源:《2023年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仔猪健康管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