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大棚葡萄种植管理技术要点有哪些?从定植到采收,每个环节都有讲究!
- 种植技术
- 11小时前
- 4热度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无霜期短,露地葡萄成熟晚、品质受限。发展大棚种植,可有效延长生长期、提早上市、提升糖度,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然而,大棚环境封闭、光照弱、湿度高,若管理不当,极易引发徒长、落花落果、病害暴发等问题。因此,北方大棚葡萄种植必须围绕“光、温、水、肥、气、病”六大要素,实施精细化、周年化管理。那么,北方大棚葡萄种植管理技术要点有哪些?

一、优选适宜品种,兼顾早熟性与抗逆性
北方大棚葡萄应选择早熟或极早熟、需冷量低、耐弱光、抗病强、果品优的品种,避免盲目引种晚熟品种导致无法正常成熟。
推荐品种: 极早熟的有‘早霞玫瑰’(60–65天)、‘沪太8号’(65–70天),适合促早栽培,5–6月上市;早熟优质的有‘夏黑’(无核,70–75天)、‘醉金香’(浓香型,75天)、‘阳光玫瑰’(高端,需精细管理); 抗寒性强的有‘京秀’‘碧香无核’等适合辽宁、吉林等高寒地区。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强调:“品种需冷量应与当地冬季低温时长匹配,否则易出现萌芽不齐”。
二、精准调控温度,打破休眠促萌芽
温度是大棚葡萄管理的核心。关键阶段控温要求如下:
休眠期(11月–1月):保持棚温≤7.2℃,满足需冷量(一般800–1200小时);
升温催芽期(覆膜后):首周白天15–20℃,夜间5–8℃;第二周白天20–25℃,夜间8–10℃;
花期:白天22–28℃,夜间≥15℃,避免高温(>30℃)导致花器败育;
果实膨大期:白天25–30℃,夜间18–20℃;
着色成熟期:加大昼夜温差(白天28–32℃,夜间15–18℃),促进糖分积累。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醒:“升温过急易致新梢徒长、花序退化;花期低温(<10℃)影响授粉”。
三、科学补光与调光,改善棚内光照条件
应对措施:
选用透光率>85%的长寿无滴膜,每年更换或清洗;
张挂反光膜(后墙)、铺设反光地膜,提高下部叶片受光;
冬季晴天早揭晚盖保温被,延长光照时间;
阴雪天可采用LED植物补光灯(红蓝光比例3:1),每日补光2–3小时。
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在辽宁沈阳试验表明,补光+反光膜组合使‘夏黑’可溶性固形物提高1.8%,着色期提前5天。
四、水肥一体化管理,按需精准供给
大棚葡萄忌大水漫灌,应采用滴灌或微喷系统,实施“少量多次、按需供给”:
萌芽前:浇透“催芽水”,随水冲施高氮水溶肥(20-10-10)5–8公斤/亩;
花前7天:控水控氮,防徒长,可喷0.3%硼砂+0.2%磷酸二氢钾促花;
坐果后–膨大期:增施高钾肥(13-6-40),配合钙肥,每7–10天滴灌1次;
转色期:控氮增钾,停施氮肥,防返青;
采收后:及时施月子肥(有机肥+复合肥),恢复树势。
农业农村部《设施葡萄水肥一体化技术规范》要求:“全生育期氮磷钾比例宜为1:0.5:1.2,钾肥占比显著高于露地”。
五、严格控湿与通风,降低病害风险
高湿是大棚葡萄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暴发的主因。管理要点:
花期湿度控制在50%–60%,果实期≤70%;
晴天上午9点后揭开顶膜或侧膜通风,先小后大,避免骤降温;
阴天中午短时通风换气; • 采用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减少地面蒸发;
棚内悬挂湿度计,实时监测。
六、合理整形修剪与花果管理
树形:推荐“V形水平架”或“高宽垂”树形,改善通风透光; •
冬剪:以中短梢修剪为主,每亩留芽量4000–6000个;
花果管理:花前5–7天摘心,保留8–10片叶; 疏除副穗、掐穗尖,每穗留40–60粒; 果实黄豆大时套袋(白色或蓝色专用袋),防病防鸟。
七、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
重点防控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红蜘蛛、蓟马:
休眠期喷3–5°Be石硫合剂清园;
花前用40%咯菌腈悬浮剂2000倍防灰霉;
果实期优先选用生物药剂(如枯草芽孢杆菌、小檗碱);
悬挂蓝板(蓟马)、黄板(蚜虫); • 严禁花期和转色期使用乳油类农药,以防药害。
结语
北方大棚种葡萄特 “吃技术”,成不成功全看细节抠得细不细。得把选对品种、控好温光、精准水肥、管好湿度、调控花果、绿色防虫这几件事做好,才能在高投入里拿到高回报。别犯 “花大钱盖棚,却懒得精细管理” 的错,靠科学数据和细致操作,才能在设施葡萄这条路上走稳,最后收获满棚 “金串串”。
数据来源与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北方设施葡萄品种选择与配套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权威出处:《设施葡萄温度管理技术指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数据来源:《2023年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设施栽培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