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态势总体向好,但物种恢复仍任重道远
- 行业资讯
- 22天前
- 88热度
最新发布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4年)》显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态势总体向好,但专家强调,鱼类资源和多样性的全面恢复仍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珍稀物种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资源与物种显现积极信号
公报数据显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量持续提升。2024年,长江干流单位资源量达2.3千克,较2023年增长9.5%。物种多样性稳步回升,禁渔以来(2021-2024年)累计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较禁渔前(2017-2020年)增加36种。流域水质持续优良,2024年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高达98.6%。
珍稀物种保护出现亮点:长江江豚分布范围扩大,斑块化缓解;新监测到长鳍吻鮈、红唇薄鳅2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近30年来首次重现胭脂鱼自然繁殖。经济鱼类恢复显著,长江中游四大家鱼卵苗资源量已达禁渔前(2020年)的6.2倍。此外,宜昌和监利江段发现鳤产卵场,赤水河监测到鳗鲡。
赤水河:流域保护的成功范例
作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赤水河的保护成效尤为突出:
2017年全面禁渔后,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2021-2024年累计监测土著鱼类117种。
珍稀特有鱼类资源量稳定在高位,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连续3年保持“良”。
“十四五”期间三省放流珍稀土著鱼类663万尾,有效补充野外种群。
成功实施长江鲟自然繁殖试验,监测到放流个体产卵并孵化出苗。
实施干支流连通修复工程,古蔺河等一级支流自然连通基本恢复,中华倒刺鲃等珍稀鱼类重返支流栖息繁殖。
专家解读:“鱼多了”≠全面恢复
针对部分水域出现的“鱼多了”现象,专家指出这仅是局部特定现象,不代表整体恢复:
习性聚集: 洄游、索饵、繁殖或特定水文条件导致鱼类在闸坝、河湾等地短期聚集。
增殖影响: 少数封闭水域因增殖放流或养殖逃逸,四大家鱼数量及规格增长。
投喂效应: 长期无捕捞环境下的人类投喂,降低野生鱼警惕性,使其驻留岸边觅食。
恢复之路漫长,挑战犹存
当前长江天然水域的鱼类资源与多样性恢复仍处初级阶段:
物种缺口大: 历史分布的443种鱼类中,仍有99种未被监测到。
旗舰物种危机深: 中华鲟已连续8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2024年到达葛洲坝下的成鱼仅10尾;野外监测到的长江鲟均为人工放流个体。其保护恢复速度缓慢,关键技术尚未突破。
生态恢复需时: 水域生态恢复遵循客观规律。禁渔初期,生命周期短、繁殖快的低营养级鱼类较快恢复,为更高营养级生物提供食物基础,最终生态系统需经长期自我调节才能达到新的稳定平衡。青海湖禁渔24年鱼类资源仅恢复至历史1/3的实例,印证了此过程的长期性。
拯救行动升级:守护长江旗舰物种
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健康的关键指示物种。农业农村部持续落实拯救行动计划:
2024年放流97万尾中华鲟,超60%的标记个体已抵达长江口,在东海海域被监测到。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长江干流及赤水河长江鲟产卵场改造与自然繁殖试验初见成效,监测到繁殖行为。
为应对严峻形势,亟需优化升级保护措施:
扩大中华鲟人工保种与放流规模,探索“江—海—江”仿生活史接力保种。
全面排查清理水下残存网具、鱼线等威胁物。
深化长江鲟产卵场修复与自然繁殖试验,推动重建野外自我维持种群。
长江十年禁渔成效初显,资源恢复曙光已现,但要让母亲河重现水清鱼跃、万物共生的盛景,特别是挽救中华鲟等旗舰物种,仍需持之以恒的科学保护和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