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群越冬饲料需不需要早备?科学饲喂时间与方法全解析!

对养蜂人来说,蜜蜂越冬是全年管理的 “生死关”—— 蜂群能否安全越冬,直接影响明年春繁强弱与全年收益,而越冬饲料储备正是决定蜂群存活率的关键。不少蜂农常踩坑:要么觉得 “秋末再喂不迟”,要么提前大量饲喂,结果引发盗蜂、巢虫滋生或饲料变质。其实越冬饲料必须早准备,但 “早” 要讲科学,关键是抓准时间窗口和方法。接下来结合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研究、一线专家经验及省级示范基地数据,讲清饲料准备的必要性、最佳时间、饲喂要点,以及盗蜂、巢虫防控办法,给蜂农可落地的越冬指南,助力蜂群安全越冬、为明年春繁打基础。

一、为何必须提前准备越冬饲料?

蜜蜂在越冬期间虽处于半休眠状态,但仍需消耗大量能量维持蜂团温度(通常维持在14℃~25℃)。一只蜜蜂每日消耗蜂蜜约0.5毫克,一个中等蜂群(约1.5万只)整个越冬期(以120天计)需消耗蜂蜜10~15公斤。若饲料不足,蜂群将因饥饿而整群死亡;若临冬突击饲喂,蜜蜂无法充分酿造成熟,易引发腹泻或发酵变质。

更重要的是,蜜蜂需在气温尚可(日均温10℃以上)时将糖浆充分转化、脱水、封盖,形成稳定、耐储的成熟蜜。一旦气温过低,蜜蜂停止采食与酿蜜活动,此时再饲喂已无意义。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的长期监测表明,越冬前未储备足量成熟饲料的蜂群,春季存活率不足60%;而饲料充足且成熟的蜂群,存活率可达95%以上(数据来源:《蜜蜂越冬饲料储备与存活率关系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2022年)。

二、最佳饲喂时间:抓住“秋繁尾声”关键窗口

越冬饲料的饲喂并非越早越好。过早饲喂(如夏末)会刺激蜂王继续产卵,延长秋繁期,导致越冬蜂老化、寿命缩短;过晚饲喂(如初冬)则蜜蜂无法酿蜜,糖浆易变质。

科学的饲喂时间应结合当地气候与蜂群状态确定。一般原则是:在本地最后一个主要蜜源结束、蜂王自然停产前15~20天开始饲喂。北方地区多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南方则可延至10月中下旬。此时气温仍适宜蜜蜂活动(日均温12℃~20℃),蜂群能高效将糖浆转化为成熟蜜并封盖储存。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吉林蜂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耿金虎研究员指出:“越冬饲喂的核心是‘在蜂王停产前完成饲料储备’,确保越冬蜂为生理上年轻的‘适龄越冬蜂’,而非哺育过幼虫的老蜂”(资料来源:《蜜蜂安全越冬关键技术规程》,全国畜牧总站,2023年)。

三、科学饲喂方法:浓度、方式与用量精准控制

饲喂越冬饲料应使用优质白砂糖,严禁使用红糖、饴糖或含杂质的糖类,以免引发蜜蜂消化障碍。糖浆配比推荐为:越冬前期(气温较高时)用1:1(糖:水),后期(气温下降时)用2:1,以减少水分、加速封盖。

饲喂方式以巢内饲喂为佳,如使用饲喂器置于隔板外侧或继箱中,避免巢门饲喂引发盗蜂。每次饲喂量以蜂群1~2天能吸尽为宜,防止糖浆在巢内积存发酵。总饲喂量应根据蜂群强弱调整:强群(8框以上)需储备12~15公斤,中等群(5~7框)需10~12公斤,弱群应合并或淘汰。

在黑龙江饶河东北黑蜂国家级保护区的示范蜂场,通过9月初开始2:1糖浆饲喂,10月初完成封盖,越冬饲料充足率达100%,次年春繁群势平均达6框以上(资料来源:《饶河黑蜂越冬管理技术总结》,黑龙江省畜牧总站,2023年)。

四、常见误区与风险防控

误区一:用蜂蜜替代糖浆。虽然蜂蜜是天然饲料,但市售蜂蜜可能含抗生素或病原,存在传播风险。农业农村部《蜜蜂饲养管理准则》明确建议,越冬饲料优先使用白砂糖(权威出处:《NY/T 3890-2021 蜜蜂饲养管理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误区二:饲料未封盖即入冬。未封盖糖浆含水量高,冬季易结晶或发酵,导致蜜蜂中毒腹泻。应确保80%以上饲料已封盖再进入越冬管理。

风险防控:饲喂期间注意防盗蜂,缩小巢门;检查巢脾是否有巢虫或霉变;弱群及时合并,避免“小群难越冬”。

五、结语

蜂群越冬饲料的准备,绝非简单的“喂糖”操作,而是一套融合物候判断、蜂群生理、饲喂技术与风险管理的系统工程。早备,是必要的;但“科学地早备”,才是关键。只有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提供足量优质的饲料,才能为蜂群筑起越冬的“能量堡垒”,确保来年春繁顺利、生产高效。对于广大蜂农而言,摒弃经验主义,遵循科学规律,是实现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