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产蛋高峰期如何科学管理?如何帮助蛋鸡正确补充营养?
- 养殖技术
- 6天前
- 22热度
对蛋鸡养殖户而言,开产后 25~40 周龄的产蛋高峰期是 “黄金阶段”—— 产蛋率能稳定在 90% 以上,直接决定一茬鸡的最终收益。但不少养殖场在此阶段常遇麻烦:产蛋率波动、蛋壳易破损、死淘率上升,这些问题多因饲养管理细节不到位。高峰期蛋鸡代谢快、对蛋白质、钙磷等营养需求翻倍,且抗应激能力弱,哪怕饲料配比偏差、光照时间错半小时,都可能造成不可逆损失。接下来结合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研究、一线农技经验及万羽级鸡场数据,梳理出五大管理关键措施,给养殖户实用指导,助力实现 “蛋多、壳好、成本低、效益高” 的目标。

一、精准营养供给:满足高峰期高代谢需求
产蛋高峰期蛋鸡每日需摄入约18~20克粗蛋白、3.5~4.0克钙及充足能量,以维持高产与健康。若营养不足,将导致产蛋率下降、蛋重减轻、蛋壳变薄;若营养失衡,则易引发脂肪肝、痛风等代谢病。
饲料配方应以高能高蛋白为基础,推荐代谢能11.5~11.7 MJ/kg,粗蛋白16.0%~16.5%,钙3.8%~4.2%,有效磷0.40%~0.45%。特别需注意钙源的合理配比——应采用大颗粒石粉(粒径2~4毫米)与细粉混合,确保夜间肠道仍有钙储备,满足凌晨蛋壳形成需求。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研究表明,使用分粒径钙源的蛋鸡,蛋壳强度提升12%,破蛋率降低3.5个百分点(资料来源:《蛋鸡高峰期钙磷营养调控技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2年)。
此外,应保证充足清洁饮水,水温以10℃~20℃为宜。高峰期蛋鸡日饮水量约为采食量的2~2.5倍,缺水12小时即可导致产蛋率显著下降。
二、严格环境控制:维持温湿度与空气质量
蛋鸡最适产蛋温度为18℃~24℃,相对湿度50%~70%。当舍温超过28℃,采食量下降,产蛋率随之降低;低于10℃,则维持体温消耗增加,影响产蛋效率。尤其夏季高温高湿,极易引发热应激,导致蛋壳质量恶化、死淘率上升。
现代化鸡舍应配备风机、湿帘、通风小窗等环控设备,实现精准通风。冬季采用“最小通风”模式,保证氧气供应与有害气体(氨气、二氧化碳)排出;夏季则需加大风速,配合湿帘降温。农业农村部《蛋鸡标准化养殖场建设规范》明确要求,产蛋舍氨气浓度应低于15 ppm,二氧化碳低于3000 ppm(权威出处:《NY/T 388-2022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在山东某10万羽蛋鸡场,通过智能环控系统将舍温稳定在22℃±1℃,高峰期死淘率控制在2.5%以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资料来源:《山东省蛋鸡智能化养殖典型案例》,山东省畜牧兽医局,2023年)。
三、科学光照管理:稳定光周期促激素分泌
光照是调控蛋鸡生殖内分泌的关键因子。进入高峰期后,必须维持稳定的光照制度:光照强度10~20勒克斯(地面照度),光照时间16小时/天。光照不足会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导致产蛋下降;光照过强或时间过长,则易引发啄癖和应激。
建议采用LED节能灯,均匀布设,避免明暗不均。每周定期擦拭灯罩,确保照度达标。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宁中华教授强调:“高峰期光照管理的核心是‘稳定’,任何突然增减光照时长或强度的行为,都可能造成产蛋波动”(资料来源:《蛋鸡光照管理技术指南》,全国畜牧总站,2023年)。
四、强化疫病防控:筑牢生物安全防线
高峰期蛋鸡免疫力相对较低,一旦暴发疫病,损失巨大。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原则,严格落实生物安全措施。
首先,执行全进全出制度,空舍期间彻底清洗、消毒、熏蒸;其次,人员、车辆、物资进场须严格消毒;第三,按免疫程序做好新城疫、禽流感、传支等核心疫苗的加强免疫。同时,定期开展抗体监测,确保免疫有效。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规范执行生物安全的鸡场,高峰期疫病发生率比普通场低60%以上(数据来源:《2023年全国蛋鸡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此外,可在饮水中定期添加电解多维、益生菌等,增强机体抗应激与抗病能力。
五、减少应激干扰:保障生产稳定性
噪音、转群、断喙、疫苗接种、气候变化等均可引发应激反应,导致产蛋率骤降。高峰期应尽量避免一切非必要操作。必须进行的管理活动(如免疫、称重)应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并提前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或碳酸氢钠缓解应激。
饲养员应固定人员、固定时间、固定操作流程,减少人为干扰。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推广研究员指出:“高峰期蛋鸡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稳定的管理节奏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资料来源:《蛋鸡高峰期应激防控技术要点》,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2024年)。
六、结语
蛋鸡产蛋高峰期的管理,考验的是养殖者的系统思维与细节把控能力。只有将营养、环境、光照、防疫与应激管理有机融合,形成标准化、精细化的操作体系,才能在高产的同时保障鸡群健康与蛋品质量。随着蛋鸡养殖向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科学管理已不再是“经验之谈”,而是决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对于从业者而言,唯有持续学习、精细操作、数据驱动,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