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贪青晚熟怎么办,有哪些农业措施可以促进正常成熟?
- 种植技术
- 6天前
- 16热度
前几年帮二叔种稻,秋分该收割时,他家稻子还青秆厚叶,二叔以为准高产,结果收割时傻了眼 —— 稻穗又晚又稀,米粒多是空瘪的,还赶上早霜冻黑稻穗,亩产比隔壁少了近两百斤。后来农技站说,这是 “水稻贪青晚熟”,不是壮实是 “长偏了”。这种情况在东北粳稻田、长江籼稻田、南方双季稻区都常见,尤其施肥过量、多雨或管理差的田更容易出现。不少农户像二叔一样,误以为 “叶青秆壮就好”,却不知道稻子前期 “长身体”(长叶秆)、后期 “结果子”(抽穗灌浆),若 “长身体” 抢了养分,“结果子” 就没力气,最后白忙活。接下来结合国家水稻技术体系研究、农技站经验和高产田案例,跟大家说清稻子 “贪青” 的原因,以及如何让稻子按时成熟、稳产优质。

一、氮肥过量:打破营养与生殖生长平衡
氮素是水稻生长的关键元素,但过量施用,尤其是中后期追施氮肥,极易导致植株营养生长过旺,抑制生殖器官发育。贪青田块往往表现为叶片宽大浓绿、茎秆细软、无效分蘖增多,穗分化延迟,灌浆期拉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田间试验表明,当每亩纯氮用量超过18公斤(以中稻计),贪青发生率提升40%以上,成熟期平均推迟7~10天(数据来源:《氮肥运筹对水稻生育期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2022年)。
解决之道在于“前促、中控、后稳”的氮肥管理策略。基肥占总氮量的50%~60%,分蘖肥30%,穗肥仅在群体不足时少量补施,严禁在孕穗后期追施氮肥。若已出现贪青迹象,应立即停止一切氮肥投入,并配合其他促熟措施。
二、栽插密度过高:群体郁闭加剧营养竞争
为追求高产,部分农户盲目增加基本苗数或缩小行株距,导致群体密度过大。高密度下,通风透光不良,下部叶片早衰,而上部叶片持续进行光合作用并合成大量氮代谢产物,刺激植株维持营养生长状态。同时,密植田块田间湿度高,病害风险上升,进一步延缓成熟。
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对比试验显示,在相同施肥条件下,每公顷基本苗数超过450万株的田块,贪青晚熟率比合理密度(300~375万株/公顷)田块高出28%,且倒伏风险显著增加(资料来源:《黑龙江省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指导意见》,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2023年)。
建议根据品种特性与地力水平合理密植。常规粳稻每穴3~4苗,杂交籼稻每穴1~2苗,行距保持25~30厘米,确保群体结构合理,通风透光良好。
三、水分管理失当:长期深水灌溉抑制根系活力
水稻虽为水生作物,但并非全程需深水。尤其在拔节至抽穗后,长期深水灌溉会导致土壤缺氧,根系活力下降,养分吸收失衡,同时促进无效分蘖和茎叶徒长。而适时排水晒田,可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增强根系活力、促进碳水化合物向穗部转运,是防止贪青的关键措施。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团队强调:“在水稻拔节初期至孕穗前,应实施‘间歇灌溉+适度晒田’,田面出现微裂、白根上浮为宜,可显著降低贪青风险”(资料来源:《水稻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23年)。
对于已贪青田块,可在齐穗后采取“干干湿湿、以干为主”的水分管理,即灌一次浅水,自然落干至田面微裂后再复水,如此循环,直至收获前7~10天彻底断水。
四、气候异常与品种不适:外部与内在因素叠加
秋季低温寡照或持续阴雨天气,会延缓水稻光合产物积累与灌浆进程,加剧贪青表现。此外,若选用生育期过长的品种,在当地积温不足的情况下,极易出现“秋后青”现象。例如,在黑龙江第三积温带种植第四积温带品种,成熟期必然推迟。
农业农村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明确规定,品种推广必须“适区适种”,严禁跨区引种(权威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 第566号》,2022年)。种植户应根据当地无霜期和积温条件,选择经省级以上审定的适熟品种。
科学促熟措施:多措并举加速生理成熟
五、对于已出现贪青晚熟的田块,应立即采取以下综合促熟措施:
排水晒田控旺:齐穗后彻底排水,实行干湿交替灌溉,抑制根系对氮素的吸收,促进植株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
叶面喷施促熟剂:在灌浆初期,每亩用0.2%磷酸二氢钾 + 0.1%硫酸镁 + 1%葡萄糖溶液50公斤喷施,每隔7天一次,连喷2次,可显著提升灌浆速率与千粒重。若贪青严重,可加入0.01%~0.02%乙烯利(注意浓度,避免药害),促进叶片衰老与养分回流(资料来源:《水稻后期叶面肥与调节剂应用技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2024年)。
清除田间杂草与无效蘖:人工拔除田间大草和后期新生无效分蘖,减少养分竞争,改善通风透光。
适时收获防冻害:在霜前抢收,即使谷粒未完全变黄,只要达到蜡熟末期(籽粒硬度达80%以上),即可机械收获,避免冻害导致品质骤降。
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的万亩水稻示范区,通过“控氮+晒田+叶面促熟”组合技术,贪青田块成熟期提前5~7天,千粒重提高2.3克,亩产增加68公斤(数据来源:《吉林省水稻防贪青促早熟技术示范总结》,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2023年)。
六、结语
水稻贪青晚熟,表面是生长状态异常,实质是栽培管理与生态条件失配的综合体现。破解这一难题,不能寄望于单一“神药”或临时补救,而需从品种选择、施肥制度、水分调控到后期促熟形成闭环管理。对于广大稻农而言,树立“适时成熟才是真高产”的理念,尊重作物生长规律,科学运筹水肥,方能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稳产保收。随着智慧农业与精准栽培技术的普及,水稻生产的“时间账”将越算越精,贪青晚熟这一传统难题,终将在科学管理面前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