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薯博会解码薯产业未来:产品创新、技术赋能、国际协作破解发展难题

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走出的马铃薯,如今已成为全球 10 亿人的 “口粮”。10 月 27-29 日,在山东潍坊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上,这场汇聚 26 国 3000 家企业、10 余个国际组织的盛会,把薯产业的 “新花样” 摆到了台前 —— 既有老百姓熟悉的薯片、红薯干,更有土豆米、红薯酒等 “脑洞大开” 的创新品,让 “吃薯” 有了新选择。​

一、经典产品焕新,创新品类出圈

甘肃定西的宽粉成了本届薯博会的 “明星单品”。连续 7 年参展的甘肃陇雪农业科技总经理赵芳玲,展会第二天就卖空了带来的产品,还接到了好几笔外国订单:“定西是马铃薯黄金产区,淀粉黏度高、白度好,做出来的宽粉又筋又滑,外国人尝了都问怎么批量进口。” 作为主宾国的秘鲁,更是带来了 3000 余种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展示,驻华使馆临时代办贡萨洛・塔拉维拉直言:“希望把秘鲁的薯类多样性经验分享给中国,一起让薯产业更丰富。”​

新鲜马铃薯 “难储存、易损耗” 是行业老难题,深圳大学团队用 5 年时间给出了新解法 —— 把土豆变成 “土豆米”。研究助理张权峰现场演示:“先物理除水,水分做成土豆汁,剩下的和玉米、荞麦重组,做成的土豆米低糖高纤,我们的目标是让它和普通大米一个价,端上老百姓的日常餐桌。” 河北金薯农业的红薯酒、红薯醋也赚足了眼球,负责人赵立江笑着说:“手工酿造的红薯醋含多种维生素,外国观众尝了都竖大拇指,现在正谈好几家海外经销商。”​

二、技术赋能全链:从育种到加工,“智种薯” 提效又减损​

薯博会不只是 “吃货的盛宴”,更是薯业全产业链技术的 “比武场”—— 从一颗薯种的培育,到田间的施肥施药,再到产后的加工运输,新技术正让 “种薯、收薯、卖薯” 的每一步都更高效。​

育种技术:内蒙古华宸农业带来的 “超级微型薯”,彻底颠覆了传统育种效率。技术副总张代新介绍:“用超净脱毒薯替代组培苗,结合荷兰和印尼的技术,1 粒脱毒薯能繁育 20 粒以上超级微型薯,是传统技术的 20 倍,而且大薯比例更高。现在新疆、青海的大企业都跟我们合作,种薯质量上去了,农户的亩产也能提 10%。”​

田间技术:安丘市供销农资公司的展台前,尼泊尔客商正围着一台 “双刀电喷式施药机” 问个不停。公司宣传部运营总监李海霞用翻译软件解释:“这是和中国农科院合作的土壤熏蒸技术,用氯化苦熏蒸无残留,再配上这台自动给药的施药机,能杀灭土壤里的病原菌,防控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还能减肥减药增产,去年在山东诸城试点,农户亩产多收了 800 斤。”​

加工技术:荷兰农业协会带来的 5 家企业,覆盖了从速冻薯条到自动包装的全流程设备。荷兰汤马斯机械销售经理罗伯特・夸克说:“我们的雪花全粉生产线,1999 年就进入中国,现在几乎每年都有新项目。中国市场竞争激烈,所以我们不仅卖设备,还提供 24 小时售后,确保企业不停产。” 加拿大蓝域公司首次来华,就带来了精准播种设备:“播种时把肥料精准送到种薯旁 6 英寸,根系能立刻吸收,减少浪费还能增产 15%,希望找中国合作伙伴,让更多农户用上这技术。”​

这些技术对行业的改变很直接:过去农户种薯靠 “经验”,现在用脱毒薯种,病害少了、产量高了;过去土壤生病只能 “靠天扛”,现在用熏蒸技术,重茬地也能种出好薯;过去加工靠 “小作坊”,现在用自动化设备,效率提了、品质稳了 —— 全链技术升级,正在让薯产业从 “看天吃饭” 变成 “靠技赚钱”。​

三、直面挑战:全球合作破解薯业 “成长烦恼”​

尽管薯产业势头正好,但全球农食体系的不确定性,也让行业面临 “考题”:供应链波动、生产效率不均、病虫害威胁…… 在薯博会的研讨环节,各国代表一致认为,“合作” 是破解难题的关键。​

中国经验成全球 “参考样本”​:世界马铃薯大会主席彼得・范德・桑格在中国待了 40 年,亲眼见证了中国薯业的蜕变:“在四川用‘雾培法’种薯、在云南搞二倍体育种,中国的技术创新速度太快了!现在非洲、南亚还在面临生产效率低的问题,中国的‘顶端插条繁育法’已经推广到这些地区,帮当地农户提高了产量。”​

国际合作需 “双向奔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驻华代表卡洛斯提出:“FAO 一直在推动薯业可持续发展,比如通过农民田间学校教农户种薯技术。未来希望和中国深化合作,把中国的加工技术、市场经验分享给其他国家,也把各国的优质种质资源引进来,丰富中国的薯类品种。” 国际马铃薯中心非洲区域主任乔伊斯・卡布拉・穆夸更是直接 “求合作”:“非洲有很多薯类品种,但机械化、加工能力弱,希望派更多年轻人来中国学习,把技术带回去,保障非洲的粮食安全。”​

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师陶怀颖的观点切中要害:“薯业要抓住战略机遇,就得在科技创新、产业协同、贸易促进上多下功夫。比如推动‘薯 + 特’融合,让薯业和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结合,既能丰富产业形态,也能帮农民多增收。”​

四、给农户和企业的实用建议​

从薯博会的趋势来看,未来薯产业的 “机会点” 很清晰:​

农户:优先选脱毒薯种(如超级微型薯),对接有加工能力的企业(如做土豆米、红薯酒的厂家),别只卖鲜薯;关注当地农技推广的土壤熏蒸、精准播种技术,降本又增产。​

企业:创新别脱离 “民生需求”,像土豆米瞄准 “平价主食”,更容易打开市场;可尝试 “国际合作”,比如引进秘鲁的特色薯种、荷兰的加工设备,提升竞争力。​

地方:借鉴定西、潍坊的经验,打造 “薯类特色产区”,通过展会、电商把本地薯品推向全国甚至全球,形成 “种、加、销” 一体的产业链。​

这场薯博会让我们看到,小小的马铃薯、红薯,早已不是 “粗粮” 的代名词,而是承载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的 “大产业”。随着技术创新、全球合作的深入,未来 “吃薯” 会更健康,“种薯” 会更赚钱,薯产业也将成为乡村振兴的 “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