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苗为何要先饮水再开食?科学育雏的关键第一步!

在规模化家禽养殖中,雏鸡的成活率与早期生长表现,直接决定了整个饲养周期的生产效益。而育雏环节的第一步在于是否坚持“先饮水、后开食”,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的生理学与管理学逻辑。大量实践表明,雏鸡出壳后应优先提供清洁饮水,间隔2–4小时后再给予饲料,这一顺序绝非随意安排,而是基于雏鸡脱水风险、卵黄吸收、消化系统发育及免疫启动等多重因素的科学决策。那么,该如何做好这一步呢?

一、缓解脱水应激,恢复生理稳态

雏鸡从出壳到入舍通常经历12–36小时的运输过程,期间无法摄取水分,加之绒毛未干、体温调节能力弱,极易发生脱水。研究表明,出壳后24小时内未饮水的雏鸡,体重损失可达8%–10%,血液黏稠度显著升高,心脏与肾脏负担加重。

及时饮水可迅速补充体液,恢复血液循环效率,降低早期死淘率。全国畜牧总站推广数据显示,在规范实施“先饮水”措施的养殖场,雏鸡7日龄成活率平均达98.5%,较未规范操作场提高3.2个百分点。

二、促进卵黄囊吸收,激活免疫系统

雏鸡出壳时体内仍携带有未吸收完的卵黄囊,其中富含蛋白质、脂肪、抗体及免疫因子,是早期生长和被动免疫的重要营养来源。卵黄的吸收依赖于肠道蠕动与水分参与的代谢过程。

若先喂食干料,饲料在干燥肠道中难以消化,反而延缓卵黄吸收。而先饮水可润湿肠道,刺激胃肠蠕动,加速卵黄营养向体循环转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实验证实,先饮水组雏鸡在48小时内卵黄吸收率比先开食组高21%,血清IgG水平显著提升(资料来源:《雏鸡早期营养与免疫发育关系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2)。

这意味着,先饮水不仅关乎营养,更直接影响雏鸡的先天免疫能力。

三、保护消化系统,预防“糊肛”与肠炎

雏鸡的消化系统在出壳时尚未完全成熟,胃酸分泌不足,消化酶活性低。若直接摄入高蛋白、高能量饲料,极易造成消化不良,未消化蛋白在肠道腐败发酵,诱发细菌性肠炎,甚至导致“糊肛”(肛门被白色或绿色稀粪堵塞),进一步引发脱水死亡。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规范》(NY/T 5043-2022)明确要求:“雏鸡入舍后应先提供16–18℃清洁饮水,可添加3%–5%葡萄糖或电解多维,2–4小时后再开食”。

先饮水可“预润”消化道,为后续饲料消化创造适宜环境,显著降低早期肠道疾病风险。

四、科学操作要点

为确保“先饮后食”措施有效落地,需注意以下细节:

饮水时间:雏鸡入舍安置后30分钟内即应提供饮水,最迟不超过2小时。

饮水质量:使用清洁、无氯、无重金属的深井水或处理水,水温以16–20℃为宜(冬季可略高)。首次饮水可添加3%葡萄糖+电解多维,连用6–8小时,之后换为清水。

开食时机:在80%以上雏鸡开始活跃、有啄食行为时(通常为饮水后2–4小时),均匀撒布碎粒料于垫纸上,引导采食。避免集中投料造成抢食或浪费。

饮水器管理:使用真空饮水器或乳头式饮水器,确保每50只雏鸡有1个饮水位,并每日清洗消毒,防止水质污染。

在山东某大型蛋鸡育雏场,严格执行“先饮后食+水温控制”流程后,7日龄均匀度达88%,远高于行业平均82%,为后期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五、结语

  “先饮水、后开食” 看着是育雏流程里的一个小步骤,实则是决定雏鸡能不能活、长得健康,还有一辈子产蛋或长肉能力的关键开头。这也体现了现在养鸡的科学理念 —— 顺着小鸡的生长规律来,把小鸡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咱们养殖户别再抱着 “喂得早就长得快” 的老经验误区,得严格照着科学规范来,把这个简单又管用的措施做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在育雏的时候就抢占先机,给整批鸡的高效养殖筑牢第一道关。

数据来源与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家禽育雏关键技术手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数据来源:《2023年全国蛋鸡育雏质量监测报告》,全国畜牧总站

权威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 504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