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场如何有效防控霉菌毒素?
- 养殖技术
- 2小时前
- 5热度
霉菌毒素作为养猪生产中 “看不见的隐形杀手”,其危害不仅体现在猪群显性发病上,更会通过抑制免疫功能、降低繁殖性能、影响饲料转化率等隐性方式,侵蚀养殖效益。据行业调研数据显示,超过 80% 的养猪场曾因饲料或原料霉变遭遇不同程度的损失,而传统 “事后补救” 的防控模式,往往难以扭转毒素对猪群的长期影响。因此,构建科学、系统的霉菌毒素防控体系,已成为现代化养猪场保障生产稳定与效益提升的核心环节。
一、霉菌毒素防控的核心难点与认知误区
霉菌毒素的防控难度,首先源于其自身特性与传播路径的复杂性。目前已知的霉菌毒素超 300 种,其中黄曲霉毒素、赭曲霉素、玉米赤霉烯酮等对猪群危害最显著,黄曲霉毒素可致肝脏损伤,玉米赤霉烯酮会引发母猪繁殖障碍,而赭曲霉素则会破坏肾脏功能。这些毒素不仅易附着于玉米、豆粕、麸皮等常用饲料原料,更能在储存、加工、饲喂全环节滋生,且具有 “低剂量、长期蓄积” 的危害特点,往往在猪群出现明显症状时,毒素已对机体造成不可逆损伤。
当前养猪场在防控中普遍存在三大认知误区:其一,将 “饲料检测合格” 等同于 “无风险”,忽视原料储存过程中因温湿度失控导致的二次霉变;其二,依赖 “药物解毒” 而非 “源头预防”,在猪群出现中毒症状后才使用吸附剂,却未阻断毒素持续摄入;其三,将防控责任局限于 “仓储或饲喂环节”,缺乏对采购、加工、养殖管理的全链条统筹。这些误区导致防控工作碎片化,难以形成有效防护网。
二、全链条系统防控:从源头到猪群的立体化防护策略
1.原料源头把控:切断毒素输入第一道防线
原料是霉菌毒素进入猪场的主要载体,其质量直接决定防控基础。在采购环节,要优先选择水分含量低于 13% 的玉米、豆粕,且外观无霉点、无异味;对每批次原料进行抽样检测,重点监测黄曲霉毒素(限量≤20μg/kg)、玉米赤霉烯酮(限量≤50μg/kg)等关键指标,不合格原料坚决拒收。同时,针对易霉变原料,可采用 “分级储存” 模式,将优质原料用于仔猪、妊娠母猪等高敏感群体,常规原料用于育肥猪,实现风险差异化管控。
2.储存环节管理:抑制霉菌滋生的关键屏障
原料与成品饲料的储存过程,是霉菌毒素滋生的 “高危期”。养殖户要注意仓储空间需保持通风良好,安装温湿度监测设备,将温度控制在 20-25℃、相对湿度低于 65%,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原料堆放需离墙 30cm、离地 15cm,防止墙体返潮或地面渗水影响原料;成品饲料采用 “先进先出” 原则,储存周期不超过 15 天,减少毒素蓄积机会。
3.饲料加工优化:减少毒素释放与交叉污染
饲料加工过程中的不当操作,可能导致霉菌毒素释放或交叉污染。首先,粉碎环节需控制温度,避免粉碎设备因摩擦产生高温(超过 60℃),导致原料中结合态毒素转化为游离态毒素,增加危害风险;其次,混合环节需确保防霉剂、吸附剂与原料充分混合,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10%,避免局部原料因无防霉剂保护而霉变;最后,成品饲料冷却后再包装,防止包装内温度过高导致冷凝水产生,引发饲料二次霉变。
4.养殖过程监测:及时发现风险的动态防线
即使前序环节防控到位,仍需通过养殖监测及时捕捉潜在风险。一方面,建立猪群健康监测制度,每日观察猪群采食、粪便、精神状态:若发现仔猪出现腹泻、生长迟缓,母猪出现流产、死胎,育肥猪出现皮肤黄疸等症状,需立即采样送专业机构检测,判断是否存在霉菌毒素中毒;另一方面,定期对饲料、原料进行动态抽检,每月至少检测 1 次,重点关注高温高湿季节的原料霉变情况,确保风险早发现、早处置。
三、防控方案落地保障:从制度到执行的闭环管理
科学的防控策略需依托完善的制度与执行体系,才能真正落地见效。养猪场需建立 “三级防控责任制”,采购部门负责原料质量把控,仓储部门负责储存管理,养殖部门负责猪群监测与饲料使用,明确各环节责任人员与考核标准,避免 “责任真空”;同时,定期开展员工培训,每季度至少 1 次,内容包括霉菌毒素危害、防控操作规范、应急处置流程等,确保一线员工掌握防控要点,减少操作失误。
此外,需制定《霉菌毒素防控应急预案》,明确原料霉变、猪群中毒等突发情况的处置流程,如原料霉变时,需立即隔离存放、标识废弃,避免误用;猪群中毒时,需立即隔离病猪、更换饲料,并上报兽医部门。通过应急预案的演练,提升员工应急处置能力,避免风险扩大。
结语:养猪场霉菌毒素防控并非单一环节的点状防御,而是覆盖 “原料 — 储存 — 加工 — 养殖” 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摒弃 “事后补救” 的传统思维,以 “源头预防、全链管控、动态监测” 为原则,将防控措施融入生产每一个环节。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破解霉菌毒素的隐性威胁,保障猪群健康与养殖效益稳定,为现代化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