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及时淘汰劣质鸡和低产鸡?有啥好处?如何正确淘汰呢?
- 养殖技术
- 1天前
- 7热度
我以前帮朋友管过一段时间蛋鸡场,深知规模化养蛋鸡,不是所有鸡都能一直稳稳当当下蛋、保持高效产蛋的状态。随着鸡下蛋的时间越来越久,里面总会有一些鸡因为品种本身的差异、得过病没恢复好、受环境刺激,或者管理没跟上等原因,慢慢变得下蛋越来越少,体质也越来越弱,有的甚至会成为传播疾病的 “源头”。我刚开始没在意这点,总觉得 “多一只鸡就多一个蛋”,舍不得淘汰,结果这些鸡吃的饲料一点没少,却贡献不了多少蛋,纯属浪费粮食,还差点把病传给其他健康的鸡,最后整个鸡群的下蛋量都跟着降,赚的钱也少了。因此,养殖户们要重视这个问题,及时淘汰劣质鸡和低产鸡。那么,如何正确淘汰劣质鸡和低产鸡?

一、显著降低无效饲料消耗,提升料蛋比
蛋鸡维持生命活动每日需消耗约110–120克饲料,而产蛋高峰期每产1枚蛋约需消耗2.0–2.2克饲料。对于完全停产或产蛋率低于60%的低产鸡而言,其摄入的饲料几乎全部用于维持代谢,不产生经济回报。
据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测算,若一个1万只规模的蛋鸡场存在5%的低产鸡(约500只),按每只日耗料115克、饲料单价3.6元/公斤计算,全年将白白消耗饲料21吨,直接经济损失超7.6万元。
及时淘汰低产个体,可将有限饲料资源集中供给高效产蛋鸡,使全场料蛋比优化0.05–0.1,显著提升投入产出效率。
二、切断疫病传播链,保障鸡群健康
劣质鸡通常表现为羽毛蓬乱、精神萎靡、嗉囊胀大、肛门污秽等,往往是慢性呼吸道病、新城疫、禽白血病或沙门氏菌感染的携带者或易感个体。这类鸡只免疫力低下,在应激条件下极易发病,并通过粪便、呼吸道分泌物持续排毒,成为鸡群中的“隐形传染源”。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蛋鸡场生物安全技术规范》中明确指出:“定期淘汰病弱鸡、残次鸡是降低群体感染压力、阻断垂直与水平传播的重要措施”。
在河北某万羽蛋鸡场的案例中,实施每月一次低产鸡淘汰后,鸡群呼吸道病发病率下降32%,死淘率由6.5%降至3.8%,疫苗免疫效果亦明显改善。
三、优化群体结构,维持高产稳产
蛋鸡群体的产蛋曲线受个体差异影响显著。若低产鸡比例过高,会拉低整体产蛋率,干扰管理者对鸡群真实生产性能的判断,进而影响换羽决策或淘汰整群的时机。
根据《蛋鸡饲养管理技术规范》(NY/T 5043-2022)要求,产蛋高峰期后应每月开展1–2次鸡群评估,淘汰标准包括:连续10天以上无蛋、体重过轻(低于同龄标准20%)、脱肛、跛行、喙眼异常等。
通过动态优化鸡群结构,可延长高效产蛋期,使72周龄累计产蛋数稳定在290枚以上,优于未淘汰鸡群的265–275枚水平。
四、淘汰操作的实用技巧
高效淘汰需结合“观察+记录+验证”三步法:
日常观察:清晨喂料前检查笼位,重点留意肛门湿润度(产蛋鸡肛门红润湿润,停产鸡干涩苍白)、腹部脂肪厚度及耻骨间距(产蛋鸡耻骨开张3指以上)。
产蛋记录:对可疑个体标记后连续观察7–10天,确认无蛋产出再行淘汰。
集中处理:淘汰鸡应单独装笼、尽快出场,避免在场内长时间滞留引发应激或交叉感染。部分健康低产鸡可转为肉用,增加残值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淘汰应避开疫苗免疫、转群或极端天气等应激期,以减少对剩余鸡群的干扰。
五、结语
及时把下蛋少、体质差的劣质鸡淘汰掉,表面上看是鸡的数量减少了,实际上是在提升整个鸡群的质量、优化鸡群结构、预防疾病风险,是一套实实在在的全面管理做法。这也能看出来,现在搞畜牧业的养殖思路变了 —— 精心养优质鸡,比盲目养一大群管用;能赚到钱,比单纯追求养殖规模重要。现在饲料越来越贵,防控疫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步看似不起眼的操作,往往能直接决定养殖场是赚还是亏。只有坚持用科学的方法评估鸡群,该淘汰时果断下手,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一直稳稳盈利。
数据来源与参考文献:
数据来源:《2023年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权威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 5043-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