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小麦播种难题!郭进考 6 大核心技术应对湿涝晚播

“今年雨水太多,地里积水排不出去,玉米收不了,小麦咋种啊?”很多农户因为这件事情犯了愁。这并非个例,受前期降雨偏多影响,全省多地出现秋作物收获延迟、土壤湿度超标问题,小麦播种面临 “湿、晚、病” 三重挑战。就在此时,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郭进考研究员在全省小麦晚播和农业节水技术培训会上,针对性讲授 “小麦抗湿应变高质量播种技术”,为农户送来及时雨,从整地到播种的 6 大关键要点,精准破解当前种植难题。​

一、抢收排水 “减负担”,为播种扫清障碍​

“要种好小麦,先把‘前茬账’算清!” 郭进考首先聚焦 “抢收腾茬、排水散墒”,这是解决湿涝问题的基础。他建议农户根据玉米、大豆等大秋作物成熟度,优先收获已成熟地块,收获后及时晾晒 ——“今年雨水多,作物籽粒含水量高,堆在一起容易霉变,晒到籽粒含水量 13% 以下再储存,能减少 20% 以上的损失。”​

针对最让农户头疼的 “积水地块”,郭进考给出具体方案:低洼地、积水严重的田块,赶紧挖 30 厘米深的排水沟,搭配机械抽水,最快 2-3 天就能排净积水;土壤攥在手里能成团、落地不散的 “过湿地”,别等自然晾墒,用旋耕机翻耕 15-20 厘米,通过土壤翻动加速水分蒸发,“秸秆覆盖的地块要注意,秸秆压着土壤散墒慢,可适当把秸秆扒开或打碎,让土壤‘透透气’,一般翻耕后 5-7 天,墒情就能降到适宜范围。”​

二、选种拌种 “筑防线”,应对晚播与病害​

“晚播不可怕,选对品种能补回来!” 郭进考强调,今年小麦播期普遍推迟,品种选择要 “因地制宜”:耕层湿、播期偏晚(比常年晚 5-10 天)的地块,优先选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多穗型品种,比如 “冀麦 418”“石麦 22” 这类播期弹性大的半冬性品种,“这类品种就算晚播几天,也能通过多分蘖弥补穗数不足”;要是播期已经到了 “晚播下限”(比如华北地区 10 月底后),就得换半冬性偏春早熟品种,像 “邯麦 19”,能缩短生育期,避免后期遭遇倒春寒。​

更关键的是 “防病害”—— 土壤湿度大时,小麦根腐病、纹枯病容易爆发,郭进考反复提醒 “绝对不能白籽下地”:“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是必做步骤,选含有戊唑醇、咯菌腈的种衣剂,既能防病害,还能促进根系生长;拌种时再加点芸苔素内酯这类植物生长调节剂,能让麦苗出土早 2-3 天,苗情更健壮,相当于给小麦‘打了一针强心剂’。”​

三、整地施肥 “抓关键”,不盲目抢播、不随意增肥​

“今年播种,最忌‘墒情没到就抢播’!” 郭进考用 “播期服从墒情” 总结整地核心,他解释,适宜的墒情是 “土壤相对含水量 70%-80%”,简单判断方法就是 “手攥土壤成团,一米高度落地散开”—— 要是土壤攥成团落地不散,说明湿度太高,此时用重型机械整地,会把土壤压得板结,透气性差,麦苗出土时会 “费劲”,甚至闷在土里烂种。“宁肯晚播 3-5 天,也等墒情合适再种,晚播能补,板结难救!”​

施肥方面,今年要 “适当增量但不盲目”。郭进考分析,前期降雨多,土壤里的氮、钾等养分容易随雨水流失,尤其是沙土地,养分流失更严重,所以底肥要比常年多施 5%-10%,比如常年亩施 40 公斤复合肥,今年可加到 42-44 公斤,“但要注意‘冬肥春用’,选缓释性好的肥料,避免前期肥料太多烧苗,后期肥力不足,这样既能满足小麦苗期生长,又能为春季返青积累养分。”​

四、密植播种 “提质量”,以密补晚、防弱苗​

“晚播小麦要靠‘密度’补产量,但不是播量越大越好!” 郭进考给出具体播量标准:适期播种的麦田,亩基本苗 20 万 - 25 万就够;每晚播 1 天,亩基本苗增加 1 万,比如晚播 5 天,亩基本苗就调到 25 万 - 30 万,“这就是‘以密补晚’,通过增加苗数弥补分蘖不足”。但他特别提醒,中高地力麦田亩基本苗不能超过 40 万,“播量太大,麦苗挤在一起,阳光、养分不够,会长成弱苗,后期容易倒伏,反而减产,就像种白菜,太密了都长不大。”​

播种细节也直接影响出苗质量。郭进考建议:播种深度比适期播种浅 1 厘米,控制在 3 厘米左右,“浅播能减少麦苗出土时的养分消耗,早出苗 1-2 天”;播后镇压要 “看墒情”,土壤干的地块可以镇压,让种子和土壤贴紧,利于吸水发芽,但若土壤还湿,绝对不能镇压,“一压就板结,出苗率能降 15% 以上”;有条件的农户,最好用 “等深匀播机” 或 “耙、压、播一体机”,这类机器能让种子播得均匀,行距更合理,避免播量增加后麦苗拥挤,“去年衡水有农户用等深匀播机,晚播 7 天的麦田,出苗率还能达到 90% 以上,比普通播种机高 10 个百分点。”​

五、结语:

“今年这些技术,不只是解决当下播种难题,更是为明年小麦高产打基础。” 郭进考在培训会结尾强调,小麦是我国主要口粮,播种环节的每一步都关系着后续产量 —— 排水散墒是为了让麦苗 “立得住”,选种拌种是为了让麦苗 “长得壮”,适墒播种是为了让麦苗 “出得齐”,这些技术环环相扣,形成应对特殊气候的 “防护网”。​

从全省视角看,这套 “抗湿应变技术” 的推广,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一环。今年秋播期间,全省已组织 200 多支专家团队深入田间,手把手教农户操作,截至目前,已有超 80% 的湿涝地块完成排水散墒,晚播麦田品种选择准确率达 95% 以上。正如李建国在听完培训后所说:“以前遇到积水晚播就慌了,现在知道该先排水、再选种、慢播种,心里有底了,明年小麦产量肯定差不了!”​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气候多变是常态,而像 “小麦抗湿应变播种技术” 这样 “接地气、能落地” 的专家指导,正是连接科研与田间的桥梁 —— 它既让先进技术走进农户的 “一亩三分地”,也让农民在面对自然挑战时,从 “被动应对” 变成 “主动防控”,这正是保障粮食稳定增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