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大棚管种植,电商直播拓销路!“新农业” 让农户走上致富快车道~
- 行业资讯
- 13天前
- 18热度
以前种番茄,冬天得半夜爬起来烧煤保温,浇水施肥全靠凭感觉;现在手机点一点,大棚里的温度、水肥全搞定,还能直播卖货,一斤番茄能多卖 3 块钱!” 在沈阳新民市的智能温室里,52 岁的农户张建军捧着刚摘的沙瓤番茄,语气里满是感慨。这几年,沈阳的农业正在发生 “看得见的变化”。从大棚里的 “智能管家” 到手机上的 “销售直播间”,科技和电商正让传统农业长出 “新翅膀”,帮农民走出一条更宽的致富路。
一、科技进大棚:传统种地变 “智慧管家”
在沈阳,像张建军这样靠科技 “解放双手” 的农户越来越多。过去咱沈阳农户种大棚,最头疼的就是 “看天吃饭”:冬天温度低,得烧煤升温,一晚上要起好几次夜;浇水多了怕烂根,少了怕旱死,全靠老经验 “赌运气”。现在,智能设备成了大棚里的 “智慧管家”,把 “靠经验” 变成了 “靠数据”。
不只是大棚种植,沈阳的大田农业也在变 “聪明”。在辽中区的玉米种植基地,无人机成了 “空中植保员”—— 以前 10 个人喷 100 亩地要 3 天,现在 1 台无人机 1 小时就能完成,还能通过 AI 识别病虫害,精准喷洒农药,农药用量能省 20%。当地种粮大户李红梅算了笔账:“用无人机打药,每亩能省 50 块钱,1000 亩地就是 5 万块,还能减少农药残留,玉米卖价更高。”
就连选种育苗,沈阳也用上了 “高科技”。在沈阳市农业科学院的育种实验室里,科研人员用 “分子标记技术” 给种子 “体检”—— 不用等作物长出来,就能知道这颗种子能不能抗倒伏、是不是高产。“以前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要 8 年,现在用科技 3 年就能成,还能针对性培育适合沈阳气候的品种。” 实验室负责人王工程师说,目前他们培育的 “沈玉 33 号” 玉米,在沈阳的亩产比普通品种高 500 斤,很受农户欢迎。
二、电商开新路:好产品卖出 “好价钱”
种出好产品只是第一步,怎么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曾经是沈阳农户的 “心头愁”。以前农产品要靠批发商收购,“收购价我说了不算,有时还会压价”,张建军回忆,2021 年他种的番茄因为没及时卖出去,烂了 2000 多斤,心疼得睡不着觉。现在,电商成了农户的 “销售神器”,从 “等着别人收” 变成 “主动找客户”。
在沈阳苏家屯区,“直播卖菜” 已经成了农户的日常。每到周末,张建军就会在大棚里架起手机,直播摘番茄的过程:“家人们看,这番茄刚摘的,沙瓤多汁,现在下单下午就发冷链,明天就能到你家餐桌!” 他的直播间里,最多的时候有上万人观看,一天能卖出去 500 多斤番茄。“以前卖给批发商一斤 2 块 5,现在直播卖 5 块,还不用自己拉去市场,省了运费和损耗。” 张建军笑着说,去年光靠电商,他就多赚了 12 万元。
为了帮农户做好电商,沈阳还建了 “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在中心里,有专业团队教农户拍视频、做直播,还能提供冷链物流和包装设计。“我们帮农户把‘沈阳草莓’‘辽中葡萄’做成了品牌,设计了小份包装,适合快递运输。” 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沈阳的生鲜农产品通过电商,能当天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24 小时内就能送达,损耗率从以前的 20% 降到了 5% 以下。
三、科技 + 电商:打开致富 “新空间”
如今在沈阳,科技和电商已经成了农业的 “黄金搭档”:科技让农产品 “种得好”,电商让农产品 “卖得好”,形成了 “种 - 产 - 销” 的良性循环。在沈阳康平县,有农户搞起了 “智能大棚 + 电商直播” 的模式 —— 大棚里用科技种出高品质草莓,直播间里展示草莓的生长过程,客户能看到 “从大棚到餐桌” 的全流程,下单更放心,草莓的复购率能达到 70%。
这种 “新农业” 模式,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乡创业。28 岁的沈阳小伙李阳,以前在城里做电商运营,看到家乡的农业变化后,决定回乡帮农户卖农产品。他帮村里的 10 多户农户做电商规划,从选品到包装再到直播,全程指导。“现在村里的黏玉米通过电商卖到了全国,农户一亩地能多赚 800 块,我自己也实现了创业梦。” 李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