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怎么样种植红薯?技术要点与高产管理全解析!

红薯作为重要的粮食、饲料与加工原料作物,在我国南方及部分长江流域地区可进行秋季种植。与春薯相比,秋薯生育期短、气候适宜,具有上市错峰、价格优势明显等特点。然而,秋薯种植也面临生育期受限、前期高温多雨、后期低温早霜等挑战,若技术措施不当,极易导致出苗不齐、茎叶徒长、块根膨大不足甚至冻害。因此,秋薯种植必须“抢时、选种、控旺、防寒”四措并举。那么,秋季怎么样种植红薯?

一、明确适宜区域与播期,确保安全成熟

秋薯并非全国普适,主要适宜于无霜期长、秋季温光资源充足的地区:

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7月下旬–8月中旬扦插,11–12月收获;

长江流域(湖南、江西、湖北南部):7月上中旬扦插,10月下旬–11月上旬收获;

黄淮南部(河南南部、安徽、江苏北部):6月下旬–7月上旬扦插,需选用早熟品种,确保在初霜前块根充分膨大。

基本原则:确保块根膨大期(栽后60–90天)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且收获期避开早霜。一般要求从扦插到初霜不少于100天。

农业农村部《甘薯区域布局与茬口安排指南》强调:“黄淮以北地区慎种秋薯,避免因低温导致块根纤维化、产量低下”。

二、优选早熟高产抗逆品种

秋薯应选择生育期短(90–110天)、结薯早、耐高温、抗病强、商品性好的品种:

鲜食型:‘广薯87’‘龙薯9号’‘烟薯25号’(早熟、高产、薯形美观);

加工型:‘徐薯22’‘商薯19’(淀粉含量高);

紫薯类:‘济紫薯1号’‘宁紫薯4号’(花青素含量高,适合高端市场)。

严禁使用感病种薯或春薯大田蔓头苗,应选用脱毒健康薯苗,确保无SPVD(病毒病)、根腐病等。

三、科学育苗与壮苗标准

秋薯多采用春薯或夏薯蔓头苗、二段苗进行扦插。育苗要点:

采苗时间:选择晴天上午9–11点剪苗,避免雨天或露水未干时采收;

壮苗标准:苗长20–25厘米,5–7节,茎粗0.5厘米以上,叶片浓绿无病斑,百苗重≥100克;

炼苗处理:采苗后置于阴凉通风处晾苗4–6小时,或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基部10分钟,防病促活。

四、精细整地与合理密植

前茬以水稻、玉米、大豆为佳,忌连作。整地要求:

深翻20–25厘米,清除杂草与残茬;

起高垄:垄宽80–100厘米(包沟),垄高25–30厘米,利于排水防涝、土温提升;

基肥施用: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2吨 + 三元复合肥(15-10-20)30–40公斤,钾肥占比高以促块根膨大。

种植密度:因品种和用途而异,鲜食型,3000–3500株/亩(株距25–30厘米)、淀粉型,2500–3000株/亩(株距30–35厘米)。

五、规范扦插,确保成活

时间:避开中午高温,选择下午4点后或阴天进行;

方法:推荐“水平浅插法”,就是将薯苗平放于垄面浅沟(深5–7厘米),留顶部3–4片叶露出地面,入土4–5节。此法结薯多、分布均匀;

浇水:扦插后立即浇透定根水,若遇干旱,连续浇水2–3天保苗。

六、田间管理:控旺、防病、防寒

水分管理:前期(30天内):保持土壤湿润,促发根长苗; 中期(30–60天):适度控水,防茎叶徒长; 后期(60天后):块根膨大期遇旱及时灌溉,采收前20天停止浇水。

控旺防徒长:雨后及时提蔓(非翻蔓),避免不定根形成消耗养分;若茎叶过旺,可喷施5%烯效唑1000–1500倍液,每亩30–40公斤,控上促下。

病虫害防控:主要病害:甘薯瘟、根腐病、黑斑病; 主要虫害:斜纹夜蛾、甘薯天蛾、地下害虫;防控措施:轮作 + 健康种苗 + 生物药剂(如苏云金杆菌) + 必要时低毒化学农药(采收前30天停药)。

防寒防霜(长江流域):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初霜前7–10天可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 + 1%葡萄糖,增强抗寒性;霜冻来临前,临时覆盖稻草或无纺布保温。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在江西、湖南示范表明,规范秋薯栽培可实现亩产2500–3500公斤,商品薯率超85%。

结语

秋薯种植抓 “早、准、控、防” 四关键,因地制宜精细管理,是可以有个好收成的。建议种植户可以根据自家地块情况,好好规划安排。秋薯既能合理调整种地茬口,还能多一份收入,特别划算。跟着自然规律来,精细管好每一步,到了秋天就能收满垄 “金红薯”,丰产又赚钱!

数据来源与参考文献:

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

数据来源:《2023年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秋薯生产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