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菇棚的”致富密码”:”政产研”联手破局,小菌菇撑起振兴梦!

在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金桥镇三台村食用菌基地,当菇棚的门帘被掀开,一股湿热的气息裹挟着浓郁的菌香扑面而来,仿佛是乡村振兴的号角声。负责人黄开梦笑着引领记者走进这个充满生机的“聚宝棚”,这里上演着农业现代化的精彩故事。

一、政产研携手:打造高效协作机制

“我们区里负责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市农业科学院提供核心技术指导;村集体负责具体落实,把技术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万盛经开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苑勇清晰地勾勒出这套高效的协作机制。在这个机制下,各方责任分明,紧密配合。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韦静宜带着实验室的良种、良法以及配套良策来到村里。他们不仅成功驯化出更适合本地环境的“长根菇7号”新品种,还研发了以桑枝、木屑等农业废弃物为主的高效基质配方,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村党支部书记余光阳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表示村集体要把专家教的技术落实好,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这样大家才会放心跟着干。

这种“政产研”三方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了政府、科研机构和村集体的优势,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一棚两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走进大棚,会发现这里的设计十分巧妙。根据猪肚菇喜暖、长根菇耐凉的生长习性,将猪肚菇安排在“楼上”,长根菇安置在“楼下”,让它们各得其所。

三台村党支部书记余光阳算了一笔账:一个菇棚同时种两种菇,7000个菌包前两茬就收了近1160公斤鲜菇,纯收入达6000多元。这种空间利用方式不仅没有增加空间成本,还使效益几乎翻了一番。这背后其实是对设施农业“光、温、水、气”等环境因素的精细化调控实践,体现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三、科技降温:攻克高温难题

重庆夏天动辄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对菌菇生长是严峻考验。而基地的“双层遮阳 + 风机 + 喷淋”智能联动系统,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

棚顶配置着双层遮阳网和均匀喷雾的喷淋管道,墙上的温度计显示着28摄氏度,与棚外“秋老虎”的余威形成鲜明对比。韦静宜介绍,这套系统的核心设计理念是“主动调控、低碳经济”,用最低的能耗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在7月连续高温那几天,棚外气温飙升到45摄氏度,棚内依然能稳定控制在30摄氏度左右,保证菌菇正常生长。

这项技术的突破,让食用菌夏季稳产高产不再是难题。单个大棚一个生产周期的毛利能超过2万元,按一亩地建两个棚算,夏季一季的毛利就能达到4万元,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四、调土绝活:提升种植效益

基地还有一手“调土”的绝活。黄开梦展示的新配方覆土材料,是以无土栽培废弃基质与谷壳按1∶1体积比混合而成。这种新配方让土变得“轻”了,也更存水,菇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得格外欢实。这手绝活让基地的效益又提高了五成多。从“政产研”三方协作到一棚两用的巧妙设计,从科技降温攻克高温难题到调土绝活提升种植效益,三台村食用菌基地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技与智慧。

蓬勃生长的菌菇,不仅是三台村食用菌产业的希望,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相信在这种创新模式的推动下,三台村的食用菌产业将不断发展壮大,为更多乡亲带来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