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小村“酿”出大产业:一缸葡萄酒卖九千!
- 行业资讯
- 2小时前
- 2热度
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公会镇解元村,20多个容量150公斤的酒缸整齐排列,醇厚的酒香随风飘散。这不仅是葡萄丰收的景象,更是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解元村党支部书记黎合盛带领村民,将普通的葡萄种植升级为集种植、酿造、旅游于一体的"紫色经济"产业链,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从田间到酒窖:一颗葡萄的价值跃升

"一缸葡萄酒能卖到9000元,相当于一亩多鲜食葡萄的价钱。"黎合盛的这句话道出了农业价值链延伸的奥秘。今年他种植的31.5亩优质葡萄(包括夏黑、阳光玫瑰、酿酒葡萄等品种),预计总产量达39吨。但更引人注目的是,他通过酿造工艺将部分葡萄转化为高端葡萄酒,实现了价值的几何级增长。
为酿出高品质葡萄酒,黎合盛做了三件关键事:
设备与技术引进:引进国外先进酿酒设备,与贺州学院专业团队合作优化工艺;
生态种植模式:根据当地土壤墒情、光照等条件,采取"限根、限产"策略,每株葡萄都有充足生长空间;坚持人工除草、生物除虫,确保绿色有机;
精细化管控:从葡萄种植到酿造的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确保品质。
"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打造出本土葡萄酒品牌。"黎合盛的愿景正在逐步实现。葡萄酒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更为村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二、三产融合:小葡萄串起大产业
解元村的实践远不止于葡萄酒生产。该村以葡萄酒庄园为依托,探索出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种植规模化: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葡萄种植面积已达200亩,年产量约200吨,产值160万元左右;
市场多元化:产品不仅供应城区商超,还打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就业带动:带动3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50多岁的村民谢重阳的经历很有代表性:"把自家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来果园学习种植和酿酒技术。虽然忙碌,但收入增加,果园发展越来越好,干劲十足。"这种"土地流转+技术培训+就业增收"的模式,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三、区域发展:从解元村到平桂区的产业跃迁

解元村的成功并非孤例。目前,平桂区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700亩,拥有酿酒葡萄、夏黑等10余个品种,形成了区域特色产业。
平桂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志伟的规划更具前瞻性:"我们正着力打造集采摘体验、特色民宿、农家餐饮、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以下模式,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土地流转:农民获得稳定租金收入;
务工就业:在庄园就近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
入股分红:参与合作社经营,分享利润分红。
这种"三金"(租金、薪金、股金)模式,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四、启示与展望:农业现代化的"平桂实践"
解元村的葡萄产业升级,给我们带来三点重要启示:
价值链延伸:通过深加工(如酿造葡萄酒)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是农业增效的关键;
三产融合:将农业生产与加工、旅游、教育等服务业结合,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科技赋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结合本地实际创新种植模式,是提升竞争力的核心。
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平桂区的"紫色经济"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建议其他地区:挖掘本地特色农产品潜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合作社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重视品牌建设,讲好农产品故事,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科技支撑,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站在解元村的葡萄园里,醇厚的酒香与丰收的喜悦交织在一起。这里的"紫色经济"不仅让葡萄变成了"金果",更让乡村振兴的梦想照进现实。期待更多地方能借鉴这一模式,走出各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让广袤乡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