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症状与治疗?
- 养殖技术
- 1天前
- 12热度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以引起所有日龄猪只的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高死亡率为特征,尤其对2周龄以内的仔猪危害最为严重,死亡率可高达100%,给全球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精准识别其症状、深入理解其病理并采取科学的综合防治策略,是现代猪场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
一、 核心症状:年龄差异决定临床表现
1. 哺乳仔猪(危害最严重)
哺乳仔猪是传染性胃肠炎最易感的群体,其病情发展迅猛且典型。仔猪往往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呕吐,呕吐物多为未消化的乳凝块,紧随呕吐之后的是急剧的水样腹泻。粪便初期为灰白色或黄白色,随后可能变为黄绿色,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乳凝块,气味腥臭。
急剧脱水与高死亡率: 由于频繁的腹泻和呕吐,仔猪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迅速陷入脱水状态。临床可见病猪极度口渴、消瘦、被毛粗乱,最后常因严重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在2-5日内死亡。死亡率极高,常可达100%。 这是该病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2. 断奶猪、育肥猪及成年猪
年龄较大的猪只感染后,症状通常温和得多,死亡率也极低。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个别猪只出现呕吐或轻度腹泻。粪便稀软,呈灰褐色或水泥色。
自行康复: 多数猪只在持续数日的腹泻后,可自行康复,通常在一周左右恢复食欲。然而,在此阶段,病猪和康复猪会持续向环境中排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3. 母猪群体
感染胃肠炎的母猪可能表现出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症状是哺乳母猪的泌乳量急剧下降或无乳,这不仅影响仔猪的健康,还会间接加剧仔猪因饥饿、营养不良而死亡的进程。
二、 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避免误判的关键
当猪场出现以上症状,特别是哺乳仔猪爆发急性、高死亡率的水样腹泻时,应高度怀疑TGE。但现场诊断必须与其他几种引起腹泻的疾病进行鉴别:
流行性腹泻: 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临床症状与TGE极为相似,几乎无法仅凭症状区分,必须依靠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
轮状病毒感染: 多发生于较寒冷的季节,主要影响哺乳期后的仔猪,腹泻程度和死亡率通常低于TGE。
猪痢疾: 主要影响育肥猪,粪便中通常带有黏液、血液和坏死组织碎片,抗生素治疗有效。
大肠杆菌病: 主要影响新生仔猪(黄痢)和10-30日龄仔猪(白痢),粪便呈黄色或灰白色糊状,有特殊的腥臭味,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通常有效。
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检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原、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病毒核酸等。
三、 科学治疗方案:对症支持治疗是核心
1. 补液、纠正酸中毒:
口服补液盐: 对于能饮水的猪只,在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含有葡萄糖、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钠等),让其自由饮用。
腹腔注射或静脉注射: 对于严重脱水、无法饮水的仔猪,腹腔注射或静脉注射复方氯化钠溶液、5%葡萄糖生理盐水、5%碳酸氢钠溶液等是挽救生命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2. 控制继发感染:在腹泻过程中,肠道黏膜受损,极易继发细菌性肠炎。可适时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新霉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进行预防和治疗。
3. 肠道黏膜保护与收敛:可口服或拌料使用蒙脱石散、木炭末等吸附剂,以吸附肠道内的毒素,保护肠黏膜。
4. 加强护理:保证猪舍温暖、干燥、无贼风。提供清洁的饮水和易消化的饲料。
四、 综合防控策略:构建稳固的生物安全体系
1. 免疫预防
疫苗免疫: 目前市场上有传染性胃肠炎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免疫重点应是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通过合理的免疫程序,使母猪产生高水平的母源抗体,通过初乳传递给仔猪,为哺乳期的仔猪提供有效的被动免疫保护。
2. 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引种隔离: 引进新猪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隔离观察,确保无病后方可混群。
人员与车辆管控: 对进入生产区的人员、车辆、物资进行严格消毒。严禁从疫区购入饲料和设备。
全进全出管理: 在产房和保育舍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并对空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和空置,有效切断病原在不同批次猪群间的传播链条。
3. 发病后的紧急应对
一旦发生疫情,应立即隔离病猪,对污染场所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对未发病的怀孕母猪进行紧急免疫,以期后代获得母源抗体保护。
妥善处理病死猪和污染物,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五、结语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古老而危险的猪场杀手,其防控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养殖管理者对疾病规律的认知深度和执行的精准度。在无特效药的情况下,构建以科学免疫为核心、以严格生物安全为基石、以精准营养和精细管理为保障的综合防控体系,是抵御该病、保障猪群健康和生产稳定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