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絮纷飞机声隆!衡阳老棉区靠”机采”破局, 6万亩棉田重拾”湘南一枝花”荣光​

金秋时节的衡阳县台源镇群向村,千亩棉田如铺雪的海洋 —— 饱满的棉桃咧嘴绽放,朵朵白絮在阳光下泛着柔光。突然,一阵沉稳的轰鸣声由远及近,一台橘红色采棉机缓缓驶入田间,前端的采摘头精准勾住棉桃,雪白的棉絮瞬间被强力风机吸入,顺着管道聚拢到后方的大斗厢里。田埂上,参加 2025 年衡阳盆地棉区机采现场会的代表们踮脚观望,看着采棉机驶过的地方留下整齐的棉秆,纷纷举起手机记录,忍不住感叹:“以前采棉靠手摘,现在机器一天顶几十人,老棉区终于跟上‘科技节奏’了!”​

一、老棉区的转型之困

衡阳县的棉花故事,藏着几代农人的记忆。作为湖南传统老棉区,这里曾是名副其实的 “湘南一枝花”—— 棉花种植高峰期面积超 15 万亩,雪白的棉絮不仅是田间风景,更是农户增收的 “硬通货”。但前些年,一场 “寒流” 突袭棉区:​

“最惨的时候,村里连片的棉田都改成了稻田。” 群向村种棉大户王建国回忆,受市场棉花价格波动、农业政策导向调整影响,加上采棉全靠人工 ——“一个熟练工一天顶多采 50 公斤,还得管饭,人工费一年比一年高”,不少农户算完账后纷纷弃棉种粮,全县棉花种植面积一度大幅下滑,“湘南一枝花” 的荣光渐渐黯淡。​

转机始于 2022 年。衡阳县锚定 “恢复棉区优势、重振棉花产业” 的目标,把突破口选在了 “降成本” 上 —— 而降低人工成本的核心,就是推广棉花机械化采收。“人工采棉占棉花种植总成本的 40% 以上,只要解决机采问题,棉农种棉的积极性就能提上来。” 县农业农村局经作站站长李军说,正是这个判断,让老棉区走上了 “机采破局” 的转型路。2022 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重新突破 5 万亩;到 2025 年,这个数字涨到了 6 万余亩,千亩连片的棉田再次出现在衡阳盆地。​

二、机采现场背后, 破解卡脖子难题​

群向村的机采现场之所以让代表们称赞,不仅是因为机器效率高,更因为它背后藏着一套 “农机 + 农艺” 的适配方案 —— 过去很多地方推广机采棉失败,症结就在于 “品种不适合机器、栽培没跟上采收”,而衡阳的探索,恰恰解决了这两个 “卡脖子” 问题。​

选对品种:“不是所有棉花都能机采。” 在随后的技术交流会上,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张志刚拿起两朵棉花对比,普通棉花的棉瓣紧紧裹着棉桃,机器采摘容易漏采;而适合机采的品种,棉瓣蓬松、吐絮集中,采摘头一勾就能轻松收下。他提出的 “狠抓品种选育”,正是衡阳的重点发力方向 —— 目前当地已筛选培育出 F1 代、F2 代机采棉品种 3 个,这些品种不仅抗病性强,而且棉絮品质优,更关键的是 “株型紧凑、果枝短”,不会缠住采棉机的采摘头。​

调整农艺:“机采棉不是‘种了就采’,从播种到管理都有讲究。” 交流会现场,专家手把手教种植户 “机采棉栽培要点”,行距要留足 1.2 米,方便采棉机通行;要及时打顶整枝,控制棉株高度在 1.5 米左右;病虫害防治要 “统防统治”,避免棉叶过早脱落影响机采 —— 这些细节,都是衡阳在试种中摸索出的经验。​

示范引领:“光说机采好没用,得让农户亲眼看见、亲手摸到实惠。” 李军介绍,衡阳县在台源镇、西渡镇等棉区核心区,建了 3 个高标准机采棉示范园,每个示范园都配有 “对比田”—— 一边是机采棉种植,一边是传统人工种植,农户随时能去看产量、算成本。​2024 年,台源镇示范园的机采棉田,一亩地比人工种植田省成本 800 元,亩产还高 50 公斤,这让周边农户动了心。王建国说,现在村里已有 30 多户农户跟着种机采棉,“以前开会喊大家种棉没人应,现在都是主动来问技术”。​

三、衡阳棉业的 “全链条升级”​

机采只是衡阳棉花产业复苏的 “第一步”,当地要做的,是让 “老棉区” 长出 “新动能”—— 从品种选育到加工销售,构建一条完整的棉花产业链。​

在衡阳县棉花加工产业园,一台台轧花机正忙着处理刚采收的棉花。“机采棉杂质少、纤维整齐,加工效率比人工采的棉花高 30%。” 产业园负责人介绍,园区已引进 2 条现代化轧花生产线,还与湖南文理学院合作研发 “棉花纤维检测系统”,能快速检测棉絮的长度、强度,“以前棉花卖‘统货’,现在能按品质分级卖,好棉能多卖 1 块钱一斤”。​

衡阳市还在探索 “合作社 + 农户” 的模式,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机采服务,再统一收购棉花卖给加工厂,解决农户 “种得好、卖不出” 的顾虑。台源镇 “棉丰合作社” 已吸纳 86 户农户入社,今年合作社统一采购的机采棉品种,比农户自己买便宜 15%;统一组织的机采服务,每亩收费比市场价低 50 元。“加入合作社,种棉不用愁技术,卖棉不用愁销路,比自己单打独斗强太多。” 入社农户陈明说,今年他家 10 亩棉田能多赚近 1 万元。​

四、结语

站在群向村的棉田边,看着采棉机不断往返,装满棉花的卡车驶向加工厂,王建国想起了小时候跟着父母摘棉的场景:“那时候天没亮就下地,摘到天黑才满一筐,现在机器一响,一天就能采完百亩棉田。”​

从 “湘南一枝花” 的辉煌,到低谷期的迷茫,再到如今靠 “机采” 重拾荣光,衡阳县的棉花产业转型,印证了一个道理:传统农业的出路,在于用科技破解痛点,用产业链思维打通 “种、管、采、销” 各环节。随着适合机采的品种越来越多、配套技术越来越成熟,衡阳的 6 万亩棉田,不仅要恢复 “湘南一枝花” 的名号,更要成为湖南棉花高质量发展的 “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