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凤乌鸡的高效养殖技术有哪些?黑凤乌鸡高效养殖技术一文全解析!
- 养殖技术
- 23小时前
- 5热度
黑凤乌鸡,又称“黑羽乌骨鸡”或“黑凤鸡”,是我国近年来选育成功的特色乌鸡品种,具有全身乌黑(羽、皮、肉、骨、内脏均呈黑色或深紫色)、肉质细嫩、蛋品营养丰富、抗病力较强等优点,兼具药用、食用与观赏价值。随着消费者对高营养、功能性禽产品的青睐,黑凤乌鸡市场持续升温。然而,部分养殖户因沿用普通蛋鸡或肉鸡的管理方式,导致生长缓慢、产蛋率低、死淘率高,难以实现高效盈利。那么,黑凤乌鸡的高效养殖技术有哪些?下面一起去了解下吧!

一、明确品种特性,科学定位养殖模式
黑凤乌鸡属肉蛋兼用型地方品种,成年公鸡体重1.8–2.2公斤,母鸡1.5–1.8公斤,6月龄开产,年产蛋量约160–180枚,蛋重45–50克,蛋壳浅褐色。其生长速度慢于白羽肉鸡,产蛋性能低于海兰褐等蛋鸡,但富含黑色素、氨基酸、微量元素(尤其是铁、锌、硒),具有较高附加值。
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指出:“黑凤乌鸡适宜采用‘生态放养+补饲’或‘半舍饲’模式,过度追求密集化、速成化反而削弱其品种优势”。
建议根据市场定位选择模式:以产蛋为主者,可采用笼养或网上平养;以优质肉鸡为主者,推荐林下放养(每亩≤200只),提升肉质风味与品牌溢价。
二、精细化育雏管理,奠定成活基础
黑凤乌鸡雏鸡绒毛稀疏、体温调节能力弱,0–4周是死亡高发期。高效养殖必须抓好育雏关:
温度控制:1–3日龄33–35℃,之后每周降2–3℃,5周龄后逐步脱温。采用红外灯或暖风机,避免煤炉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先饮水后开食:入舍后2小时内提供28–30℃温开水(可加5%葡萄糖和电解多维),2–4小时后再喂破碎料。7日龄内自由采食,日喂6–8次。
密度与光照:1–2周龄40–50只/㎡,3–4周龄25–30只/㎡;光照强度15–20 lux,前3天24小时光照,4–7天18小时,之后自然光照。
据国家家禽产业技术体系监测,规范育雏的黑凤乌鸡4周龄成活率可达96%以上,显著高于粗放管理的85%。
三、精准营养供给,兼顾生长与产蛋
黑凤乌鸡对饲料营养需求不同于快大型鸡种,应避免高能高蛋白“一刀切”。
育成期(7–20周):粗蛋白15%–16%,代谢能11.5–12.0 MJ/kg,适当限制能量防止过肥影响开产。
产蛋期:粗蛋白16.5%–17.5%,钙3.5%–3.8%,磷0.4%–0.5%。可添加3%–5%黑芝麻、桑叶粉或中药提取物(如黄芪多糖),提升蛋黄黑色素含量与免疫力。
农业农村部《特色家禽营养需要推荐标准》强调:“特色乌鸡应注重功能性饲料应用,避免盲目照搬商业蛋鸡配方”。
四、优化环境与行为管理,提升福利与品质
黑凤乌鸡天性活泼、喜沙浴、善飞翔,环境设计需满足其行为需求:
鸡舍高度不低于2.5米,设置栖架(离地0.8–1.2米);
放养区配备沙池(沙深15–20厘米),供其沙浴防螨;
围网高度≥2米,防止飞逃;
保持舍内干燥(湿度60%–70%),每周清理垫料,防止球虫病。
在江西某黑凤乌鸡生态养殖基地,采用“林-草-虫-鸡”循环模式,鸡群啄食青草与昆虫,辅以玉米、豆粕补饲,肉质硒含量达0.35 mg/kg(普通鸡约0.1 mg/kg),售价提高2倍。
五、强化疫病综合防控,守住安全底线
虽黑凤乌鸡抗病力较强,但仍需建立免疫程序。推荐核心疫苗包括:
1日龄:马立克氏病疫苗(皮下注射);
7日龄:新城疫-传支二联弱毒苗(滴鼻点眼);
14日龄:禽流感H5+H7灭活苗(颈部皮下);
21日龄:新城疫灭活苗加强;
产蛋前(120日龄):禽流感、新城疫、减蛋综合征三联苗。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特色禽种不可忽视免疫,应结合当地流行病学制定个性化方案”。同时,定期驱虫(每2个月用伊维菌素或芬苯达唑),严禁使用违禁药物,确保产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六、结语
其实养黑凤乌鸡想多赚钱不难,别再抱着老想法做事了,比如觉得 “养得多就行,好不好没关系”,或者 “光想着喂饱它,生病不生病不管”,这些都过时了。现在得换个思路:靠科学的方法管鸡,把鸡肉、鸡蛋的品质提上去,再慢慢打出自己的小牌子。这么做,才能在特色养鸡这条路上一直赚钱,走得稳。往后大家会越来越喜欢有营养的功能性食品,黑凤乌鸡这 “黑色宝贝”,本身就有滋补、好吃的优势,肯定能有更大的发展路子,前景错不了。
数据来源与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家禽志》,全国畜牧总站
数据来源:《2023年国家家禽产业技术体系特色禽种养殖报告》
权威出处: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