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丰宁:破解大白菜机械化痛点,为菜农减负增收添动能
- 行业资讯
- 5天前
- 25热度
“种了一辈子白菜,移栽、收菜时弯腰弓背累得直不起腰,要是机器能全管了,咱也能轻松不少!” 在承德丰宁的大白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观摩会上,一位老菜农的感慨,道出了河北众多白菜种植户的心声。9 月 2 日,这场聚焦大白菜生产 “破短板” 的观摩活动在此拉开帷幕,不仅展示了 10 余台先进农机的 “十八般武艺”,更让人们看到了河北破解蔬菜生产机械化难题的决心。
一、白菜成河北 “菜篮子” 主力,机械化却拖了后腿

在河北,大白菜从来不是 “小众作物”—— 全省 278.29 万亩的种植面积、1352.97 万吨的年产量,让它稳坐全省 “种植面积最大、分布区域最广” 的蔬菜宝座。无论是城市超市的平价菜摊,还是农户冬季的地窖储备,大白菜都是不可或缺的 “当家菜”,既关系着百姓的 “菜篮子” 稳定,也承载着百万菜农的增收希望。
可光鲜的产量数据背后,却藏着一道 “老大难”:大白菜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远远跟不上需求。目前河北露地白菜机械化率仅 50% 左右,耕地、播种环节还能靠机器 “搭把手”,但最耗费人力的移栽和收获环节,几乎全靠人工 “肉搏”。“移栽时一人一天顶多栽半亩地,雇人一天要 200 多块;收菜更麻烦,得先砍根、再抱运,遇上雨天烂在地里都来不及收。” 丰宁当地合作社负责人算了笔账,人工成本占了白菜种植总成本的三成以上,遇上农忙时节还招不到人,错过上市期就得赔本。这种 “半机械化” 困境,成了制约大白菜产业规模化、高效化发展的 “绊脚石”。
二、10 余台农机现场 “炫技”,破解痛点有了新方案
正是瞄准这一短板,此次观摩活动把 “课堂” 搬到了白菜田间,让先进农机直接 “上手作业”。现场最吸睛的,莫过于那些针对性解决 “痛点” 的装备:气吸式精量播种机走过,种子间距均匀,每亩能省种 20%;高效移栽机 “手臂” 翻飞,1 小时就能栽 3 亩地,抵得上 6 个壮劳力;最让人惊喜的是自走式大白菜联合收获机,切根、输送、装箱一步到位,过去 10 个人收 1 亩地要大半天,现在机器 1 小时就能搞定,还能减少白菜损伤。
“这台收获机的切根深度能调,咱们这儿的沙土地也能用!” 中国农机院的专家一边操作机器,一边给菜农讲解。围在旁边的农户们忍不住提问:“机器多少钱?能享补贴不?”“后期维护方便不?” 专家们一一解答,还现场演示了遥控式白菜切根机、机械中耕除草机等 “小而精” 的装备,让大家看到 “从种到收全靠机器” 不再是空想。省露地蔬菜创新团队的成员还提到,这些农机都是根据河北白菜种植特点改良的,比如针对露地白菜行距不一的问题,折叠圆盘耙能灵活调整作业宽度,真正做到 “因地制宜”。
三、产学研协同发力,让机械化惠及更多菜农

观摩活动不是 “一阵风”,而是河北推进大白菜全程机械化的 “起点”。下一步,省农机推广部门将联合科研院所,重点攻克移栽、收获这两个 “卡脖子” 环节 —— 一方面继续改进农机,让机器更轻便、更便宜,适合小农户使用;另一方面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比如统一白菜种植行距、培育更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品种,让 “机器能干活、干好活”。
在我看来,这其中还有两个关键点不能忽视:一是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很多小农户买不起农机,成立农机合作社,提供 “代种、代收” 服务,能让大家共享机械化红利,降低种植成本;二是完善产学研推用机制。科研院所研发的技术,要通过农机推广部门快速传到田间,还要根据菜农的反馈不断改进,避免 “实验室里的好技术,到田间用不了” 的问题。
四、结语:机械化不仅是 “省力气”,更是产业升级的 “加速器”
对河北菜农来说,大白菜全程机械化不只是 “少弯腰、多赚钱” 的小事,更是让白菜产业 “提质增效” 的大事。当移栽、收获不再靠人工,菜农就能扩大种植规模,还能减少因人力不足导致的损失;当农机与农艺结合,白菜品质更稳定,就能卖出更好的价钱;当社会化服务跟上,小农户也能参与到规模化生产中,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未来,随着更多先进农机落地、更多配套政策完善,河北的大白菜产业必将告别 “靠天吃饭、靠力干活” 的传统模式,迈向 “机器轰鸣、高效丰产” 的新阶段,不仅让百姓的 “菜篮子” 更稳,也让农民的 “钱袋子” 更鼓,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 “农机力量”。
(来源:河北省农村农业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