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播期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有哪些?
- 种植技术
- 14天前
- 37热度
每年秋天,北方的田野里一到种小麦的时候,农民朋友满怀希望把种子播下去,也得开始操心病虫害的事儿了。秋播是小麦生长的第一步,这时候的田间管理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小苗长得壮不壮、能不能安全过冬,甚至明年能收多少粮。可比起小麦拔节、抽穗那些看得见的生长阶段,秋播时的病虫害往往藏得深、症状出来得晚,很容易被忽略,最后小问题拖成大损失。那秋播小麦的病虫害到底该怎么防呢?

一、为啥秋播期防病虫害这么重要?
不少农户觉得 “刚种下种子,哪来的病虫害”,其实这想法错了。秋播期的病虫害有三个特点,必须重视:
第一,地里的病菌、虫卵本来就多。前一茬庄稼留下的残枝、土壤里藏的病菌、种子本身带的病毒,这些都很常见。要是不提前防,一遇到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病菌就会快速侵染小苗,虫卵也会孵化出来祸害人。
第二,危害藏得深、显症状晚。比如地下害虫啃小苗的根,纹枯病侵染茎基部,刚开始根本看不出来啥异常。等地上的小苗蔫了、死了,再想治就晚了,最佳防治时间早过了。
第三,影响一整年的生长。小苗期受了害,要么长得稀稀拉拉,要么分蘖少(分杈少),冬天抗冻能力也变弱。就算后面再怎么补管,早期的损失也补不回来。
所以秋播期根本不是 “没虫没病” 的安全期,而是一整年防病虫害的基础。这时候不重视,就是给明年高产埋雷。
二、秋播期主要有哪些病虫害?
1.病害:主要靠土壤和种子传播
纹枯病:是立枯丝核菌这种病菌引起的。病菌夏天躲在土壤里,秋天播种后,会随着雨水或浇水扩散,侵染小苗的茎基部,让茎上长出褐色的病斑。严重的时候,小苗会直接枯死,成了 “枯心苗”,暖和潮湿的年份更严重。
全蚀病:专门靠土壤传播,病菌能在土里活好几年。它会钻进小苗的根和茎基部,让根变黑、小苗长得又矮又弱,到了后期小麦会抽 “白穗”,就是穗子是空的或粒不饱满,严重的能减产 30% 以上。连种小麦的地、土壤里有机质少的地,更容易得这种病。
腥黑穗病、散黑穗病:这两种病主要靠带菌的种子传播。种子一发芽,病菌就会钻进生长点,但要等到小麦抽穗的时候才会显出症状,穗子变黑。不过要防这种病,必须在播种前就处理好种子,等抽穗就晚了。
2.虫害:地下害虫和苗期害虫都要防
地下三虫(蛴螬、金针虫、蝼蛄):这三种虫都在地下活动,幼虫或成虫会啃食小麦种子、小苗的根和茎,导致地里出现缺苗、断垄的情况。从秋播后到冬天来临前,是它们最能吃、危害最严重的时候。
蚜虫、灰飞虱:虽然这两种虫在地上活动,但秋天小苗刚长出来,它们就会飞过来。不仅直接用针管似的嘴吸小苗的汁液,还会传播黄矮病、丛矮病这些病毒病,等于又咬苗又传病,危害加倍。
三、科学防治:做好 “三步”,全方位防病虫害
1.农业防治:从源头减少病虫害
轮着种地:别一直种小麦,跟豆子、油菜这些不是禾本科的作物轮流种 2-3 年,能大大减少全蚀病、纹枯病这些靠土壤传播的病害。
深翻土地:播种前把地深耕 25 厘米以上,把地里的残枝、虫卵翻到深层土壤里,让它们没法出来危害小苗,减少地表的虫源和病菌。
选好种子、适时播种:挑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别播得太早。华北地区建议在 10 月上旬到中旬播种,时间正好。
施腐熟的有机肥:给地里加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环境,让小苗长得壮、抵抗力强。但一定要确保有机肥腐熟透了,不然会把病菌带到地里。
2.种子处理:最省钱、最有效的办法
给种子裹杀菌剂:针对纹枯病、黑穗病,用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戊唑醇这些杀菌剂给种子裹上一层保护层,能挡住病菌。
用杀虫剂拌种:要防地下害虫和苗期蚜虫,用噻虫嗪、吡虫啉这些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这些药能被小苗吸收,虫子一咬就会死。
用生物制剂:也可以用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这些微生物菌剂,能和化学药剂一起用,还能改善土壤健康,让小苗长得更稳。
特别提醒:千万别用没登记过的高毒农药拌种,一定要按说明书的推荐剂量来,不然会伤苗,还可能让虫子、病菌产生抗药性。
3.苗期应急防控:发现问题及时治
从小苗出苗到冬天前,要经常去地里看看,发现以下情况,得赶紧处理:
地下害虫导致缺苗率超过 5%,就用辛硫磷颗粒剂撒在沟里,或者做毒饵诱杀虫子。
每百株小麦上的蚜虫超过 200 头,或者看到灰飞虱飞过来,要及时喷吡蚜酮、氟啶虫胺腈这些低毒高效的农药。
11 月前后要是发现纹枯病刚露头,可结合除草,喷井冈霉素或丙环唑预防,别让病扩散。
四、总结
秋播期防小麦病虫害,看着是田间管理的小事,其实是现代农业的大思路,既得顺着自然规律来,又要会用科技手段;既要顾着当下小苗的长势,也要想着明年的好收成。只有把 “预防” 放在 “治疗” 前面,把 “综合防治” 贯彻到底,才能在播种的时候,就给明年的好收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