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 “小黄点” 咋防治?认准靶斑病症状,3 步护叶保产量​!

不少种黄瓜的农户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黄瓜叶子上突然冒出一个个小黄点,刚开始以为是小毛病,没当回事,结果黄点越冒越多,叶子慢慢干枯,严重时整株叶子都黄了,结的黄瓜又小又少,其实这 “小黄点” 不是普通斑点,而是黄瓜靶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找准症状、用对方法,就能有效控制。今天就把这病的 “识别技巧” 和 “防治妙招” 一次性说清楚!​

一、黄瓜上的“小黄点” 分 2 大类,别和其他病搞混​

黄瓜靶斑病的症状不算复杂,但会因种植环境不同变样,主要分为 “黄点型” 和 “角斑型”,记准每类的特点,就能一眼认出它。​

1. 黄点型:这是最常见的类型,斑点都是黄褐色,但大小和形态不一样,又能分成两种:​米粒点,就像米粒那么大的小黄点,主要长在黄瓜中上部的叶片和顶部新叶上,看着特别像黄瓜细菌性叶斑病,很容易认错。但记住米粒点摸起来是平的,没有凸起,而且只会慢慢扩大,不会快速蔓延成大片。​豆粒点比米粒点稍大,到了中后期,斑点中间会变成褐色,周围还是黄色,整个斑点就像打靶用的靶子,所以又叫靶斑病。要是叶子上出现这种 “黄圈包褐心” 的斑点,基本就能确定是靶斑病了。​

2. 角斑型:深这种类型多在深冬大棚种植时出现,斑点形状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很像,都是不规则的角状,但有两个关键区别能分清:​湿度大的时候,细菌性角斑病的叶片背面会冒出白色脓痕,而靶斑病的背面没有脓痕,只会有少量黑褐色的霉层,甚至根本看不到霉层;​靶斑病的角状斑点颜色是黄褐色,比细菌性角斑病的浅褐色更亮一些,摸起来也更光滑。​

二、再学防治,从壮株到用药,全面控病害​

黄瓜靶斑病是真菌性病害,一旦发病要 “早动手”,而且要 “预防 + 治疗” 结合,这 3 个步骤要做到位:​

1. 先养壮植株,让黄瓜自己 “抗病害”​:根系好,养分吸得多,植株就旺。平时浇水别漫灌,避免沤根;可以在定植时施点腐熟的有机肥,后期冲施少量生根肥,让根系长得发达。​定期给叶子喷点 “营养餐”,比如丰收一号或者磷酸二氢钾,每隔 10 天喷一次,连喷 2-3 次,叶子绿油油的,抗病能力也跟着提上来。​

2. 预防为主,发病前期早用药​:靶斑病一旦爆发不好治,所以发病前期就要喷药预防,常用的药剂有这几种:​单用药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百菌清、福美双、苯醚甲环唑,选一种按说明书兑水喷,重点喷叶片正面和背面,尤其是中上部叶片。​复配方案:要是想效果更好,可以用 “苯醚甲环唑 + 福美双” 混合喷,两种药搭配,既能杀真菌,又能增强叶片的抗逆性,发病前期喷 1-2 次,间隔 7 天,能有效阻止病害扩散。​

3.发病后选内吸性药剂,快速控病情​:要是已经出现不少斑点,就得用内吸性强的药剂,让药液能渗透到叶片内部,杀死病菌。常用的成分和药剂有这些:​三唑类,比如腈菌唑、三唑酮、苯醚甲环唑,这类药内吸性好,能快速抑制病菌生长;​其他类型,比如咪鲜胺、吡唑醚菌酯也很管用,比如用吡唑醚菌酯兑水喷,不仅能治病,还能保护新叶不被感染。​叶片正反面都要喷透,尤其是有斑点的部位,每隔 5-7 天喷一次,连喷 2-3 次,直到斑点不再扩大。​

很多农户会把靶斑病和细菌性叶斑病、霜霉病弄混,要是错用了针对细菌的药,对靶斑病根本没用,还会耽误防治时机。记住靶斑病是真菌性病害,斑点有 “靶心” 特征,湿度大时无脓痕;不确定时,先少喷一小块试验,看到斑点不再扩大再全田喷。只要早识别、选对药,就能守住黄瓜叶,保住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