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温差大,怎么避免猪场的猪应激?
- 养殖技术
- 8小时前
- 5热度
春秋季节,很多地方昼夜温差特别大,白天热得穿短袖,晚上冷得想穿棉袄,温差能有15度以上。这种天气对人来说可能还算舒服,但对猪来说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环境压力。不少养殖户发现,这时候猪群吃得少、长得慢、容易拉肚子,甚至引发呼吸道病或影响繁殖。其实,根本原因是温差太大,打破了猪身体的热平衡和免疫稳定。今天我们就从实际养猪经验出发,聊聊温差到底怎么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并给大家一套可操作的防控方法。
一、温差应激: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猪是恒温动物,不同阶段的猪对温度的需求不一样:哺乳仔猪最舒服的温度是28–32℃、保育猪(15–30公斤)适合22–26℃、育肥猪(60公斤以上)喜欢16–22℃、妊娠母猪适宜18–22℃。
当昼夜温差超过8–10℃,尤其凌晨或夜里温度骤降时,猪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来维持体温,导致吃得少、长得慢、饲料转化率变差。更麻烦的是,这种应激会降低猪的免疫力,让它们更容易感染蓝耳病、猪流感等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温差带来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可能今天温差大,3–5天后猪群才开始出现吃料减少或咳嗽增多,容易被误以为是偶然生病,耽误处理。
二、核心办法:给猪舍创造“缓冲环境”
1.通风和保温要平衡
很多猪场白天热的时候猛通风,晚上又没及时关,导致夜里温度掉得太快。建议分段管理,可以白天通风降温,但避免风直接吹到猪身上,傍晚气温开始下降前,提前1小时减少通风,晚上保留最小通风量,并开启保温灯、暖风机或地暖。如果是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猪舍,可以在北边加防风帘,南边设可调节的遮阳网,形成“冬天挡风、夏天遮阳、春秋缓冲”的效果。
2.用好垫料,管好地面
冰冷的地面会带走大量热量。在保育和育肥阶段,铺5–10公分厚的干燥垫料(比如木屑、稻壳或秸秆),能让猪的体感温度提高2–4℃。同时要及时清理潮湿粪尿,避免水分蒸发让猪更觉得冷。规模猪场可以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和自动环控系统,设置温差预警。中小养殖户也可以用手机温湿度计每天记录,掌握猪舍实际温度变化,做到心里有数。
三、营养和饮水:提升猪自身的抵抗力
调整饲料能量和电解质;温差大的季节,可以在饲料里添加1%–2%的油脂,提高能量水平,弥补猪维持体温的消耗。同时补充电解质(如小苏打、氯化钾、维生素C),帮助维持体液平衡,缓解应激。
补充维生素和抗氧化剂;维生素A、E和硒对维持猪的黏膜和免疫功能很关键。建议在饲料里加复合多维,或者饮水中添加0.1%维生素C,尤其在天气突变前连用5–7天,有预防作用。
保证饮水的温度和水质;冷水会刺激肠胃导致腹泻。秋冬要确保饮水温度不低于10℃,可以用电热饮水器或给水管包保温材料。每天检查水压和饮水器是否通畅,避免猪喝不够水加重应激。
四、健康管理和行为观察:早发现早处理
温差大时猪容易继发感染,要加强日常巡查:每天清晨重点观察猪是否扎堆、呼吸是否急促、毛色是否杂乱、吃料是否犹豫;
严格做好生物安全,防止病原趁虚而入;尽量避免在此时进行免疫、转群、断奶等操作,如必须做,提前3天投喂抗应激产品。
五、要避开这几个误区
误区一:“猪不怕冷,只要不结冰就没事”。错!就算温度没到零下,剧烈温差本身就会带来应激,对小猪和怀孕母猪影响尤其大。
误区二:“白天热就通风,夜里冷就关窗,简单”。错!粗放操作容易造成温度“过山车”。要让温度缓慢变化,给猪适应的时间。
误区三:“应激是小事,过两天自己会好”。错!一次严重应激可能导致猪生长停滞1–2周,甚至诱发慢性病,影响出栏效益。
六、结语:环境稳定了,生产就稳了
在现代养猪中,环境管理已经不是“辅助项”,而是“核心项”。面对季节性温差,只有把“防应激”融入日常管理的每个细节,才能真正做到“养重于防,防重于治”。通过科学调控环境、合理搭配营养、加强健康观察,养殖户完全可以把温差的影响降到最低。毕竟,健康、舒适的猪,才是养殖高效益最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