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防治仔猪三种病害方法?

秋末冬初天气最折腾,白天可能还挺暖,夜里突然降温,忽冷忽热的天气,最让养猪户揪心。这是因为刚出生的仔猪抵抗力弱,一受凉就容易闹肠道病,尤其是仔猪红痢、黄痢、白痢这三种 “杀手病”,一旦发病,处理不及时很容易死猪。但是养殖户们无需过于担心,经过询问专业养猪专家后,表示猪出现这三种病都是肠道菌引起的,只要分清症状、找对方法,就能有效防治,今天就把干货全教给大家!

一、仔猪红痢发病急、死亡率高

仔猪红痢是三种病里最急的,很多时候刚发现仔猪不对劲,几小时内就没了,所以预防比治疗更关键。

怎么认?仔猪开始窜稀,刚开始拉灰黄色、灰绿色稀粪,很快就变成红色糊状,闻着特别臭,里面还混着坏死的组织碎片和小气泡。随着病情的加重,病猪体温会升到 41℃以上,摸耳朵、身体都发烫。此时,仔猪会躲在角落,不吃奶、没精神,多数在 1-2 天内死亡,个别强点的也撑不过 3 天。

怎么防治?先给怀孕母猪 “打疫苗”,在怀孕母猪产前 1 个月和产后半个月,各肌肉注射 1 次 “C 型魏梭菌菌苗”,每次 10 毫升。这样母猪会产生免疫力,通过奶水传给仔猪,对仔猪的保护力能达到 100%,基本不会得红痢。其次,母猪进产房前,把产圈里的粪便、脏垫料全清干净,用生石灰水或消毒液彻底喷一遍,地面、栏杆、产床都要擦到。如果猪场之前发生过红痢,对刚出生的仔猪,可口服土霉素、四环素、链霉素,或者呋喃唑酮,按说明书剂量,别过量。

二、仔猪黄痢消瘦快,要及时干预

仔猪黄痢虽然没红痢急,但发病范围广,刚出生 3-7 天的仔猪最容易得。一旦拉黄粪,很快就会脱水消瘦,得赶紧治。

怎么认?病猪一开始拉黄色稀粪,后来变成黄白色,像稀粥一样,有的会顺着肛门流下来,擦都擦不及。随着病情的加重,吃奶量明显减少,甚至不吃奶,慢慢变得消瘦,眼睛凹陷下去,这是脱水的表现。最后会昏迷死亡,整个过程可能就 2-3 天。

怎么防治?首先注意产圈卫生,别潮湿,垫上干燥的稻草或垫料,保持向阳通风,温度控制在 20-25℃,仔猪保温箱温度要到 30℃左右,别让仔猪受凉。仔猪出生 24 小时内,全窝口服抗菌素,按体重算剂量,能提前预防发病。或者进行打针治疗,用氯霉素或黄连素,每头仔猪肌肉注射氯霉素 1 毫升,每天打 2 次,连打 4 天,多数能好转。

三、仔猪白痢别拖成重症,及时治疗

仔猪白痢是最常见的,多发生在 10-30 日龄的仔猪。初期看着不严重,很多养殖户容易忽视,结果拖到仔猪脱水虚脱才处理,就晚了。

怎么认?刚开始仔猪体温、精神都正常,也吃奶,但会拉灰白色的稀粪,闻着臭,有的粪里有泡沫或黏液。要是没处理,会开始腹泻,一天拉好几次,慢慢不吃奶,身体脱水,眼睛凹陷,最后虚脱死亡,病程一般 5-7 天。

怎么防治?做好卫生和补料,提高仔猪抵抗力。每天清理产圈的粪便,定期用消毒液擦栏杆、食槽,母猪的乳头也要经常擦,避免细菌滋生。仔猪出生 7-10 天后,开始喂少量仔猪开口料,锻炼肠道的消化能力,抵抗力强了,就不容易得白痢。或是用药治疗,用氯霉素或磺胺类药物,肌肉注射或口服都可以。同时给仔猪内服活性炭,每次 1-2 克,混在饲料或水里喂,活性炭能吸附肠道里的有害菌和毒素,帮助止泻,一般用药 3-5 天就能痊愈。

最后总结:以上是关于养猪中遇见问题防治的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秋末冬初养仔猪,细心比啥都重要。多观察仔猪的粪便、吃奶情况,一旦有异常,照着上面的方法做,就能少走弯路。如果家里仔猪有类似症状,或者有其他疑问,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帮你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