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玉米适合喂猪吗?科学使用避免营养失衡与消化障碍!

每年 9、10 月,新玉米刚上市,不少养猪的朋友看着新玉米价格合适,为了省成本,就着急把它直接换成陈玉米喂猪。但其实,不管是老养殖户的经验,还是专门的畜牧研究都说明:新玉米要是没经过好好处理就直接喂,特别容易出麻烦,小猪可能会拉肚子,专门长肉的育肥猪长得慢,就连下崽的母猪,奶水都会变少。为啥会这样呢?根本原因就是新玉米刚收下来,它自身的状态和里面的营养还没稳定下来,直接喂给猪,猪的肠胃适应不了,自然就容易出问题。那新玉米到底适合喂猪吗?

一、新玉米的三大特性及其对猪只的影响

水分含量高,能量密度低:新玉米收获初期含水量普遍在25%–35%,远高于安全储存标准(≤14%)。高水分不仅导致实际饲喂量增加,更关键的是显著降低单位体积的能量浓度。据测算,每升高1%水分,代谢能下降约30–40 kcal/kg。若按陈玉米配方直接替换,猪只摄入的有效能量不足,影响日增重与饲料转化率。

抗性淀粉含量高,消化率低:新玉米籽粒结构紧密,含有较高比例的“抗性淀粉”,这种淀粉难以被猪体内的消化酶分解,在小肠中吸收率仅为成熟玉米的60%–70%。未消化的淀粉进入大肠后被有害菌发酵,产生气体与有机酸,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引发腹胀、腹泻,尤其对断奶仔猪危害严重。

营养不稳定,易发霉变质:新玉米在储存过程中需经历“后熟化”阶段,期间脂肪氧化加速,维生素E、B族维生素逐渐降解。若储存条件不佳(高温高湿),极易滋生黄曲霉、赤霉等产毒真菌,生成黄曲霉毒素B₁、呕吐毒素(DON)等,损害猪只肝脏与免疫系统。农业农村部《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23)》明确规定,猪配合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₁不得超过20 μg/kg。

二、新玉米科学饲喂的四大关键措施

充分晾晒或烘干,控制水分至安全水平:新玉米收购后应立即摊晒或使用烘干设备,将水分降至14%以下方可入仓储存。规模化养殖场建议配备水分速测仪,确保入库前检测达标。水分合格的新玉米能量稳定,不易霉变,可直接用于配方调整。

存放“过夏”后再使用,完成自然后熟:最佳做法是将新玉米储存3–6个月(即“陈化”或“过夏”),待其抗性淀粉转化为可消化淀粉、脂肪氧化趋于稳定后再投入使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试验表明,存放6个月后的玉米,猪回肠表观消化率提升12.3%,腹泻率下降40%。

限量添加,逐步过渡:若因资金或仓储限制必须使用新玉米,应采取渐进式替代法:

第1周:新玉米占日粮比例不超过30%;

第2周:增至50%;

第3周:达到70%;

第4周:完全替代。

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如α-淀粉酶、木聚糖酶)和益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帮助分解抗性淀粉,改善肠道健康。

强化营养平衡,补充关键营养素:由于新玉米蛋白质品质较差(赖氨酸、色氨酸偏低)、维生素易流失,应在日粮中额外补充合成氨基酸(L-赖氨酸、DL-蛋氨酸)和复合维生素预混料,确保营养均衡。特别是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更需保障营养供给,防止生产性能下降。

结语

新玉米并非“不能喂猪”,而是“不能直接喂、盲目喂”。其潜在风险源于水分高、消化差、稳定性弱,而非本质毒性。通过科学晾晒、合理储存、渐进使用与营养强化,完全可以安全高效地利用新玉米资源。

数据来源与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新玉米水分变化对猪饲料能量利用率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2023年

权威出处:全国畜牧总站,《猪用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定指南(202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