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中蜂不用愁!这4个实用小技巧,新手也能养好
- 养殖技术
- 13天前
- 25热度
中蜂(中华蜜蜂)是咱们本土的 “采蜜能手”,不仅适应力强,能采各种野花蜜,酿出的蜂蜜还自带花香,不少农户都想养几箱。但新手常犯愁:蜂群总逃跑、蜂蜜产量低、冬天蜜蜂冻死…… 其实养中蜂不用复杂技术,掌握几个实用小技巧,就能让蜂群壮、蜂蜜多。今天就把老蜂农的经验整理出来,新手照着做准没错。
一、蜂箱 “住得舒服”,蜜蜂才不跑
中蜂恋家,但对 “住处” 很挑剔。选蜂箱优先用杉木蜂箱,别用松木,规格选 “十框标准箱”。新蜂箱买回来后,要放在通风处晾 1 个月,再用蜂蜡涂一遍内壁。找个 “避晒、避雨、安静” 的地方,比如屋檐下、树荫下,箱体离地面 50 厘米,箱门朝东南方向,箱与箱之间隔 2 米以上。
巢脾准备。中蜂喜欢 “旧巢脾”,新手养蜂可以找老蜂农要几块用过的旧巢脾,挂在蜂箱里,能减少蜜蜂逃跑率。如果是新巢脾,要提前用蜂蜜水喷一遍,巢脾间距保持 3 厘米。
二、分季节 “对症下药”,蜂群壮得快
中蜂在不同季节需求不一样,按季节调整管理方法,蜜蜂长得壮、采蜜多。春季是中蜂繁殖旺季,但气温不稳定,容易受冻,所以3 月前,在蜂箱外裹一层稻草,箱内隔板外塞旧棉花,让箱内温度保持在 15℃以上。如果外界花少,每天傍晚喂一次 1:1 的糖水,连喂 7 天,刺激蜂王产卵。注意:喂糖要在傍晚饲喂器里放几根树枝。
夏季:遮阴 + 喂水,防中暑。在蜂箱顶搭个遮阳网,箱壁喷点清水,别让太阳直射蜂箱。在蜂箱附近放一个浅盆,装清水,里面放几块石头,每天换一次水。夏季别频繁开箱检查,每周看一次就行,主要看箱门口有没有死蜂、有没有胡蜂。
秋季蜜源多(比如菊花、桂花),但要提前为冬天做准备。9 月开始,别把蜂蜜采完,每箱留 2 脾蜜,作为蜜蜂越冬的粮食,不够的话,补喂 2:1 的浓糖水。如果蜂王已经用了 1 年以上,秋季要换蜂王。找老蜂农要一只优质新蜂王,先把老蜂王关起来,2 天后再把新蜂王放在巢脾上,新蜂王产卵量能比老蜂王高 30%。
冬季气温低,中蜂会抱团越冬,这时候要 “少打扰、多保暖”。11 月后,在蜂箱外裹两层稻草,箱内放一块保温板,箱门缩小到只容 1 只蜜蜂进出。冬季蜂王会停止产卵,别强行喂糖刺激产卵,只要蜂箱里有足够的蜜,就让蜜蜂安静越冬,整个冬天最多开箱检查 1 次。
三、2 个小技巧,保住蜂群和蜂蜜
新手养中蜂最怕 “蜂跑、蜜被偷”,这 2 个技巧能解决。中蜂逃跑前有信号,工蜂很少出门采蜜、箱内有大量雄蜂、蜂王腹部变小,发现这些情况要及时处理,先把蜂箱门缩小到只容 1 只蜜蜂进出,再在箱内挂一块 “子脾”。每天喂一次蜂蜜水(1:1),连喂 3 天,让蜜蜂觉得 “这里有吃的,不用跑”。新收的蜂群,前 3 个月别开箱检查太频繁(每月 1 次就行),频繁打扰会让蜜蜂没有安全感,容易逃跑。
防盗蜂,别让其他蜂群偷蜜。蜜源少的时候(比如夏季、冬季),容易出现 “盗蜂”要这样防。喂糖水时,别洒在箱外,洒了要及时用清水冲干净;饲喂器里的糖水别装太满,发现有盗蜂时,把巢门缩小到只容 1 只蜜蜂进出,再在巢门口放一块沾了煤油的布,但别让煤油沾到蜜蜂。
四、天然方法更安全,蜜蜂少生病
中蜂抗病力强,一般不用农药,用天然方法就能防病虫害:防巢虫。巢虫是中蜂的 “天敌”,预防技巧很简单,每月打开蜂箱,把箱底的蜡屑清理干净,再用毛笔刷一遍巢脾缝隙。巢脾别挂太多,让蜜蜂能护住所有巢脾,蜜蜂多了,巢虫就没地方产卵。
防中蜂囊状幼虫病。这种病多在春季发生,会让幼虫变成 “囊状” 死亡,预防重点是 “让蜂群壮”。春季每周喂一次 “大蒜蜂蜜水”(1 头大蒜榨汁 + 1 斤蜂蜜 + 2 斤水),连喂 3 周,能提高蜜蜂免疫力;发现有患病幼虫的巢脾,立即取出烧掉,再给蜂群补一块旧巢脾,让蜂王重新产卵。
其实养中蜂就像 “照顾邻居”,只要让蜜蜂 “住得舒服、吃得够、少打扰”,蜂群自然会壮、蜂蜜会多。比如江西赣州的李大姐,第一次养中蜂时,按这些技巧做,3 箱蜜蜂养了 1 年,不仅没跑,还采了 60 斤蜂蜜,卖了 3000 多块。